38|烟台:在蓬莱想起帝王向岁月宣战

“弘扬华夏”第6日, 潍坊—烟台。全程268KM,从潍坊出发,抵达六条线路的终点站—烟台,敬揽“人间仙境”蓬莱阁,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尽收眼底。

蓬莱总是让人梦游千载。这个位于渤海、黄海之滨的所在,让人仙侠神游了几千年。如果说,岳阳楼与中国“贬官文化”素来有荣辱与共的束缚力和共通性,那么蓬莱与“游仙文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命脉相连。

从旧石器时代第一双望见星辰遐想的眼睛开始,先民们不再只把长长的时光磨制一个耒耜,而是试图去解释生老病死、日月星辰的无常和轮回。生与死,从事实到因果,从今世到往生,向神灵祷告,求天地垂怜,人类的仪式感萌发了起来。

中国游仙文化便自此诞生。人们逐渐相信最牢不可破的不是物质,而是希望。而这种希望就恰恰在蓬莱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史记·封禅书》中说:“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国,三在夷蛮。”蓬莱、方丈、瀛洲——《山海经》中记载的三神山对战国诸侯们散发着神秘而古老的诱惑力。

在江山与美人的博弈之间逐渐老去的秦始皇,停留于岚光水色、空灵道骨的琅琊时终于按耐不住了,便以自己的帝王之权对岁月发起了宣战。即便方士徐福只是个左右逢源的江湖术士,只需要"茅初成"和"茅盈"两个人的友情出演和揭皇榜的勇气,八面玲珑的说辞也能顺水推舟的成立。

送走了徐福的秦始皇翘首以盼,深切地渴望徐福携带不老药归来,好让自己这个始皇帝能够永远地统治这片亘古未有的广阔疆土。到了秦始皇二十三年,两手空空的徐福带回的只有仙人嫌礼薄的谎言。于是,传说中的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种子、数百名精通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以及善弩的射手跟着一个翻手覆雨的方士再次出发,从此杳无音讯、一去不返。只留下《史记•淮南王衡山王列传》中“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记述。再后来,从日本新宫市徐福公园内的徐福雕像的铸造,我们才得以重新定位了那个在秦始皇面前游刃有余的方士。当年打着寻找长生不老药丸的旗号,却阴差阳错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形成,使日本由蛮荒之地飞跃进了文明社会,这对于日本岛国来说,是一个无量的福荫。

汉武帝时期,求仙之风似乎愈演愈烈。 据《汉书》 记载,汉武帝海上巡幸活动约有八次,历时23年,却似乎只是上演无功而返的闹剧,一次次的求仙无非预示着日益繁重的惧怕与日渐衰老的体魄罢了,还有一次次失败后绝望的心情。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他在第五次巡幸海上到达登州时,命人筑城一座,称之为“蓬莱”,以聊充饥渴。

从此,人世间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一一蓬莱。明人注唐代杜佑《通典》 :“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不过,汉武帝临死前两年终于幡然醒悟:“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于是“悉罢方士求仙事”,为秦汉求仙热潮画上了句号。

对一生汲汲的求仙之事,汉武帝也曾在太始三年用笔墨记录成“象载瑜”(一曰《赤雁歌》):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可似乎比这首诗意义更大的,却是清清楚楚印刻在“蓬莱”城上的中国游仙文化的纹理,从此作为一种民族符号,枝繁叶茂。

文人似乎最擅长把生死体悟诉诸于笔墨之间,狼毫一挥,便是一辈子的俗世悲喜。蓬莱市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巅,蓬莱阁上,便有着数不清的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翰墨流芳。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袁可立的“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 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都是对海市蜃楼最虔诚的绘本。

距离蓬莱最近的一次“海市蜃楼”也有近十年了。可即便没有这些,蓬莱还是如仙境一般存在着: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

神仙之蓬莱,亦或人世之蓬莱,似乎都不是最准确而毫无争议的定义。或许“人间仙境是蓬莱”才是它最真实的称谓和鲜活的标签,飘扬在历史风沙之中,历久弥新。

#寰行中国#弘扬华夏 Day 6 潍坊—烟台 

2014“寰行中国”•中国文化之旅,“弘扬华夏”第6日, 潍坊—烟台。全程268KM,从潍坊出发,抵达六条线路的终点站—烟台,敬揽“人间仙境”蓬莱阁,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尽收眼底。

蓬莱阁

“人间仙境是蓬莱?远道而来景自开。碧海平明无幻影,丹崖山外起楼台!” 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

丹崖仙境: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粱,直欲乘风飞去。游人居身阁上,但觉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日赐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如果说东极岛接收的是中国的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那蓬莱的宾日楼是观赏日出的绝好之地。这个八角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楼体八棱,可观八面景致。历史上更是有众多名句来描绘“日出扶桑”的壮丽磅礴,如苏轼的“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

行走于蓬莱站在蓬莱阁上,遥望整座蓬莱城,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八仙过海亦或是徐福求药这些神话故事,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蓬莱精神,亲临蓬莱阁,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尽收眼底。水门、放浪提、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也把我们拉向那个年代,戚继光训练水军,抗击倭寇的情景犹如昨日。

至此,“寰行中国”•中国文化之旅,第六条线走到了终点,创造是“弘扬华夏”线传达给我们的精神,西安到烟台处于中国文化史上的脊梁地带,蕴藏着中国文化中持续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从2014年6月18日开始,“寰行中国”•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从上海启程,沿长江西行,寻找都市文韵间的进取精神;探奇巴楚领略山壑险峻间的敢为心;灵走川藏体会汉藏文化的融合,顺黄河东进,于雪域天路思辨内心的包容;梦回西域交汇中西文化的大同;弘扬华夏感叹中华文明的创造力,走过16个省和自治区,最高海拔5320米,一万两千公里。中国之美,一静一动,既有雍容典雅,又有壮美洒脱,广袤的土地,却有着和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希望通过这次非凡旅程让更多的人得以看见中国之美,中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