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教材到底有多好

彼时对传统的尊重,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以及相对少的政治介入,是它能够在数十年后仍能引领时代风骚的主因

解放前的国语老教材火了。商务印书馆版《国语教科书》、开明书局版《开明国语课本》及世界书局版《国语读本》,都受到热捧,成为21世纪孩子的课外书,以致卖到断货。

这些老教材,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文图并茂。譬如《国语教科书》是庄俞等人编著、张元济修订。《开明国语课本》是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图。

60多年前国语教材热销,与当下一些广受诟病的语文教材形成鲜明对照,也给了我们反思的巨大空间。

诚如很多论者所言,我们的语文教材饱含了优胜劣汰的功利色彩,既缺乏儿童视角,也没有吸引人的快乐元素,很多范文说教色彩过重,有时连基本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这样的教材,作为引导孩子进入汉语世界的启蒙读物,显然大有问题——— 虽然和三十年前比起来,目前的语文教材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拨乱反正”。

不过,我个人和那些神话民国教材的论者还有不同见解,即虚假叙事和过度说教化的阐释,在民国时期的小学国语教材中即有体现,且随时间的推进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举例言之。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出版于1917年,据称问世十年间发行七八千万册。该书从入学敬师开篇,讲到仪容、应对、敬老、济贫。文字精短,很多时候是靠图片传递思想,给教师很大阐释空间。譬如“友爱”章节,除“友爱”外再无他字,附有的两幅图片,一为大哥哥给站在椅子上的弟弟穿衣,另为兄弟二人手拉手走在路上。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儿童日常居家处事着手,并注意体现工农商等实用知识,且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整本书基本没有政治说教和虚假叙事。

但到了1932年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就多了革命偶像崇拜与说教内容。诸如《孙中山先生和农夫》、《游中山陵记》、《黄花岗》、《孙中山先生伦敦遇难》等。但该书仍有对传统的尊重,譬如《孔林与孔庙》;也强调阅读的美感与趣味性,譬如《我画桃花》和《十只猪过桥》。

至于次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新生活教科书国语》,则到了甚至教导小学生为政治而冒死的程度。一篇名为《小英雄》的文章,说的是1907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带着许多人马,去攻打镇南关。手拿国旗指挥,和清兵一连打了七天七夜,居然占领三个炮台。后来,因为子弹用完,孙先生只得发令退兵。到了半山,有一位十三岁的童子,忽然看到炮台上还有国旗挂在上面……炮火连天,弹如雨下,清兵正在冲锋上去。但是童子为着爱护国旗,心里并不害怕,终究从炮台上拿了国旗回来。”该文叙述多处与事实不符,关于这位没披露姓名的小英雄,似乎也缺乏史料的佐证,纯属虚构。

由于历史的模糊美学,近人有美化民国倾向,情甚可原,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意识形态作祟。因此,对解放前教材,我们亦应有符合事实的判定。

当然,要承认老教材的热销有怀旧与隔代的新鲜感在起作用,亦应承认彼时对传统的尊重,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以及相对少的政治介入,是它能够在数十年后仍能引领时代风骚的主因。据报道,教育部明年将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老教材可为镜鉴。我的建议无他,少些说教性,多些美感、趣味性。

历史与现实不再是任由打扮的小菇凉,在这里围观权力卸妆后的容颜。爬梳档案,采访时人,最具原创性和现实感的新锐评论。请关注韩福东微信公号‍‍‍‍:‍‍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