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庆:一城一曲一沉浮(多图)

2014“寰行中国”•中国文化之旅系列第2篇文章,“​都市文韵”Day3 ,安庆。

◤闻黄梅飘香,叹皖韵悠长。一城一曲,如诗如画。◢                                    

——文化寻访•安庆

周海滨_文  Buick_袁野等图

别克•中国文化之旅_行走支持

五岁的黎明

五岁的马

你面朝江水

坐下

四处漂泊

向不谙世事的少女

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

打听你,谈论你

可能是妹妹

也可能是姐姐

可能是婚姻

也可能是友情

这首《给安庆》,是海子的诗。海子是安庆辖县怀宁人,这个生于安庆乡间的诗人在1987年写下这首给故乡的诗。

坦白说,我读不懂这首诗,如同这首诗里海子没有读懂安庆。

安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曾是安徽省的省城。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孔雀东南飞”就发生在安庆,“不越雷池一步”发生地“古雷池”也在安庆望江境内,“龙山晓黛”、“塔影横江”、“菱湖夜月”、“大观远眺”皆为宜城胜景。不过,这些既是安庆人引以为傲的标签,也是繁华已尽的谈资。

公众提及安庆,往往会浮现出黄梅戏、安庆军械所、太平天国。其实,安庆还是中国禅宗佛教发祥地。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二祖慧可由嵩山少林寺至司空山,“掘石窟而居禅,造重阶而通术”。唐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敕法师本净在圣地营建“无相禅寺”。二祖慧可将衣钵传于徒弟僧粲,于天柱山下建三祖寺。沿江名刹安庆迎江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寺内建于明代的振风塔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而我,一想起安庆,就想起回家。

我的家乡与安庆隔江相望,每次回家必须从安庆渡江。不过,对于我的爹爹(安庆方言,即“爷爷”)来说,安庆就是“省里”,去安庆就是“去省里”。因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所在地。在民国时期,安庆还曾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并称为“长江五虎”。

于我,安庆是必经之地。对安庆,印象较深的一次是2010年10月18日,我访问陈独秀孙女陈长璞。我曾在一本书里这样描述对安庆的观感:秋日里的安庆,已显出萧瑟之气,与安徽南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座城市被人称为“十年没有变化”。这座安徽省的前省城、开风气之先的沿江重镇,如今只能作为一座三线城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安庆工业在1861年就囊括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等三种典型形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至1920年代中期乃至抗战,安庆近代工业高涨,随着省会北迁,经济环境动荡,从与武汉、南京齐名的沿江城市,衰落而去。

2014年6月20日,“寰行中国”从宣城出发,沿长江向西回溯,与温润之城——安庆相遇了。

巧合的是,当年的安庆移民,就是沿着这条线路迁徙而来。“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而皖人则亦惟元以后至今为甚盛。”

在元末至正(1341-1370年)至明初永乐(1403-1424年)前后近一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

葛剑雄在《中国移民史》里说:“明初迁入安庆地区的,是来自文化水准更高的徽州和江西籍移民。移民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突出的文化人物,却在二三百年后的明末清初造就了安庆地区的杰出人才,如方维仪(1585-1668年)、方以智(1611-1671年)等。到清代更是要才辈出,如方苞、方东树、姚范、姚鼐、姚莹、张英、张廷玉、戴名世、马其昶、吴汝纶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尽管其中的方氏、姚氏出于明以前的土著,但这些学者赖以产生的环境却主要是外来移民造成的。”另外,在方言语区上,安庆话也属赣语区,“与湖北东南地区紧邻的是皖西南赣语区,以安庆为中心,包括今安庆地区各县及池州地区的东至县,与赣东北的语音类似。”

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祖籍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这个传说也与我有关。

在我小时候,曾经不厌其烦地问大人们,我们从哪里来的?家族长辈口中就会含混地说出“瓦各坝(瓦屑坝)”。后来,在东至周氏家族的家谱里,我找到了“瓦屑坝”,也稍事解开了我少年时期努力想解开的谜团。

安庆任家坡45-59号,英王陈玉成正在哼着京剧,夫人蒋桂娘却唱着黄梅调。

此时离1860年的安庆之围尚有时日,陈玉成在安庆周边招募了十多名黄梅戏艺人,在这座宅子里组建了黄梅戏班。这也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黄梅戏班。

军营里,谁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谁能说出这无休无止的战乱何时才能结束,思乡、望归、疲惫、仇恨、攻讦……种种情绪错织,在黄梅调淳朴悠扬的唱腔和明快细致的表演里,短暂释放。

安庆人对黄梅戏的迷恋,从安庆乡村蔓延到安庆城里,又从安庆城里沿江而下。

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丁永泉(丁老六)。

1926 年秋,丁永泉率黄梅戏班首进安庆,在居民院落暗地演出,年底开始在闹市公开演唱。此后受“有伤风化”罪拘捕和“娱乐捐”盘剥,丁永泉被迫折返乡间。三年后,丁永泉二进安庆,又以“花鼓淫戏”被拘押,后被释。1934年2月,丁永泉率班赴沪,汲取评、越、扬、淮诸剧之长。抗战爆发后,丁永泉三进安庆。

1938 年6月,安庆沦陷,丁永泉逃至乡间,初冬,潜入城内接家眷,与王少舫所在京剧班子“京黄同台”演出,未满一年即遭查禁。抗战胜利,丁永泉等一批黄梅戏艺人返回安庆,黄梅戏遂由一个农村小戏走向成熟剧种。

“正月采茶是新呐年,奴在家中莲花子开,点茶园呦……”从湖北黄梅到安徽安庆,黄梅戏深入人心。

这还不够。

丁永泉告诉后来对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严凤英,要唱安庆官话,不仅要安徽人听得懂,还要让下江人、北方人都能听懂。

严凤英,原名严鸿六,艺名取自《小辞店》里的卖饭女刘凤英。“女怕小辞店”,《小辞店》是一出极考验演员功底的戏,熟悉剧情的观众会要求不要锣鼓伴奏和二胡托腔,严凤英却艺惊四座。

《打猪草》里的陶金花、《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女驸马》里的冯素贞、《牛郎织女》里的织女……1949年后的严凤英参演了50多个大小剧目,参演的电影《天仙配》红遍全国,红楼梦位列中国五大剧种。

正在艺术鼎盛时期的严凤英遭遇文革,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

未满38岁的严凤英服下安眠药,在冷漠的军代表们是否抢救的争论中停止了呼吸。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军代表甚至要求剥开衣服开膛破肚,看看肚子里是不是藏着发报机。

这天是1968年4月8日,黄梅戏的黑色日子。

严凤英一生共自杀过三次:吞金、上吊、服安眠药。前两次发生在1949年前,不堪凌辱的严凤英被救脱险,最后一次却在文革中毫无尊严地死去。

2014年6月20日,我们抵达安庆的第一站,就是瞻仰严凤英墓。经过一段鹅卵石甬道,里面绿荫葱葱,严凤英墓及严凤英纪念馆就这菱湖公园的黄梅阁内。1987年,严凤英骨灰被安放在基座里。菱湖公园里,安庆市民演唱着黄梅戏,依旧喜欢模仿着严凤英的唱腔。

1988年3月11日,马兰主演的黄梅戏《严凤英》播出,清亮的眼神,婉约的扮相,恍惚间,放佛严凤英又回来了,用她沙甜的嗓音……

名角斗艳,继马兰、吴琼之后,韩再芬无疑是黄梅戏继严凤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在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再芬黄梅公馆。集韩再芬、李萍、刘国平、余淑华、马自俊、吴美莲等著名黄梅戏一级演员的再芬黄梅公馆,也位于安庆市菱湖公园。2014年6月20日晚,我们在再芬黄梅公馆观看了黄梅戏演出,最低票价只需80元,舞台两侧的立柱上打出戏文字幕,座位数舒适,青年演员轮番登场,演出颇受好评。

这一剧种正在薪火相传。

6月21日,黄梅戏一级演员李萍畅谈“黄梅”。她说,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开始演出《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36出大戏和《打猪草》、《卖斗箩》等72出小戏,用安庆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后经过与徽剧的融合,再揉入安庆地区本地的山歌调子,以安庆的方言为载体唱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黄梅戏。

“舞台为大,院长和我们都在为年轻演员让台。”李萍频频提及的院长,便是韩再芬,是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李萍说:“在安庆,现在喜欢黄梅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戏校招生比以前要好了。因为他们可能看到了有去处了。读完学校之后这儿有一个再芬剧院,我想让孩子到这儿来,以后会有发展。我们有平台、舞台给这些黄梅戏的未来。”

“闻黄梅飘香,叹皖韵悠长。一城一曲,如诗如画。”黄梅戏是一朵清香的蔷薇,永不沾水的荷叶,温柔了安庆的岁月,也舒展了人们的心。

附:

一级演员李萍:黄梅戏一直在吸取众家所长

黄梅戏是在清朝的时候形成的,形成了之后,只有三打七唱,基本就是田间小调,很简单的那种朗朗上口的小调。

黄梅戏不分行当,我从小学的第一出戏是花旦,现在已经演老旦了,还演过小生。比如,严凤英老师有她的那一派,很多人愿意去学。但是像我的嗓子,也许学不了她,那我只能是唱她的韵味。在这么多年的演出中,我才慢慢形成了我的唱法,大家也很喜欢。但是,严凤英老师那一部分,我不能丢,那个韵味我不能丢。

到今天为止,我们黄梅戏也没有固定,可以吸取所有之长。我们还吸取了话剧的表演。在台上就可以看到,我们的那种表演,严谨的表演,戏曲的东西,全都有。天仙配是50年代排的。严凤英老师身上没有多少水袖功,但是王少舫老师是从京剧来的,他身上的“玩意儿”特别多,一招一式,不乱的。后来,严凤英老师拍《女驸马》,不一样了,她有水袖功了。严老师集众家之长,从兄弟剧组评剧、昆曲、京剧……那儿一点一点摘来的。

安庆地区的黄梅戏一团,在改革开放以后急需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就招了我们这一拨。我们很幸运,招来之后就不演过去的样板戏了,演一些古装戏。

古装戏突然放开,在80年代特别火爆。我们有的时候一天演四场,基本从早晨起来就开始化妆,一直到晚上,就这样连续的演。我们幸运的是那个年代有那么多人喜欢黄梅戏,有那么多的机会让我们在舞台上演出。

2005年底,撤销了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这是中国戏曲界唯一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剧院。在组院的时候,安庆有三个团,三个团有三个团的风格,三个团有三个团人的不同的想法。当时韩院长就把三个团的人“揉”到一块,但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也不理解,因为戏剧团有很多过去老的那种传统的东西。比如,戏曲演员是不坐班的,但排练、演出,一个电话,必须得来,舞台为大,家里有任何事,都没有理由请假,成立了剧院后,必须得每天练功、上班。这么多年磨合后,我觉得是对的,基本每个晚上演出完了,十点结束,大家抓紧时间休息,早上九点到排练场,孩子们开始跑,开始练唱,我觉得特别好。

韩再芬院长觉得要让孩子立即到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成器。韩院长说,我们老演员让台给孩子们。现在台里、我们这个院里,我手上有几个戏,基本就会在小演员中挑,你学这个戏,我就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开始磨,磨完了之后大家有一个专家组,一看,他可以上台了,就上了。而我自己就开始不上台了,而是给孩子们做后勤。

黄梅戏还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安庆黄梅戏这么多年只有三个梅花奖得主,缺乏新的戏出来。因为我们有刘国平、吴美莲、于淑华这些好演员,在外面也能有好本子。但是就是在资金上缺了点。

请大家关注黄梅戏,不能让这么好的剧种只留在安庆,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请大家一起帮助宣传黄梅戏。

2006年3月29、2011年6月7日、2014年6月22日、10月5日-6日写于北京

寰行中国第四站《景德镇:精美窑火》预告:

离开安庆,“寰行中国”到景德镇古窑,探访陶瓷制作工艺,感受世界瓷都。

寰行中国系列:

寰行中国1|上海:老建筑温热旧时光

随着租界的崛起和繁荣,上海城变得边缘而没落,成为闭塞、落后的象征。虽然守旧闻人认为祖宗留下之物不可动,但是拆城被历史洪流裹挟,不可避免。

寰行中国2|宣城:一张宣纸的"诞生"

有唐以来,那些选择在宣纸上挥洒传承的艺术翘楚,不惧怕束之高阁、不畏惧辗转流离,走向了时间的深处。那不蛀不腐、白如冰雪的宣纸,以纸寿千年的勇气,走出了这座徽州之城,在1500多年里,或轻柔或疾愤地记录着属于这个国家的记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