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讲经(38)

人的意识扩大多少,宇宙就扩大多少。

以前以為,對他人無索取之心,就是無求。後來才知,對他人也無施予之心,才是無求。施予只是自然發生,而非有意為之。索取也是如此。有意為之,則難免生煩惱,難免有過失。隨緣,不攀緣。好事,碰上就做,不用去找来做。不住惡,也不住善。空空蕩蕩。

有家長叫孩子學習《弟子規》,並以此嚴格要求,可能有不妥。《弟子規》首先是家長要學好的。家長若做到了,孩子自然被熏陶。家長做不到,反而要孩子做到,矛盾就起來了,逆反也起來了。後患無窮。教育重在身教,而不是言教。

每當我們為生活的挫折而抑鬱,為自己以及他人的虛偽、殘忍、墮落而憂慮,有時幾乎感覺無處藏身。想起一件事就能令我們瞬間放下,甚至破涕為笑。耶穌被人類釘死了。這是一個終極的隱喻。而另一件事又能令我們不會因此而玩世不恭,而是淡定向前。耶穌死後又復活了。

林彪說,佛陀教人修,耶穌教人信。且不說這個總結是否有道理。其實若真信了,必定會修,真修的,必定是信了。一間房有兩扇門,從任何一門進去,另外一門也就能隨腳出入,境界是相同的。不同教、不同派、不同法門,也大概是如此。有區別是外面,融為一體是裏面。

什麼是成熟。可能就是自足。不必從外在的人、事、物上得到滿足。跟自己在一起就夠了。平淡,清凈,從容。這種狀態下,跟外在的人、事、物交流,就有本真而不造作,隨緣而不攀緣。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的本意,可能就是在說自足。

看 李安的《臥虎藏龍》。李慕白一生自制,卻看不破,他說自己並不快樂,反而憂傷。想封劍歸隱,卻放不下恩怨跟責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鬆開。俞秀蓮要他用最 後一口氣煉神還虛。他卻象俞秀蓮表達愛意。他說,自己已浪費了一生。玉嬌龍則是對立面,任性不羈,敢愛敢恨,蔑視江湖。她質問李慕白,你如何能見到本心。 但最終還是歸於寧靜。玉嬌龍在片尾的縱身一躍,跟李慕白死在俞秀蓮懷裡,都是各自的涅磐。陰陽互生,全矣。俞秀蓮是這一陰一陽的中間體。末尾,俞秀蓮熄了 殺玉嬌龍的心,轉以玉簪相贈。

莊子講故事。培養一只鬥雞,要經歷四個階段。最先是羽毛張開,目光炯炯,胸中有股氣。然後,氣開始收斂,但別的雞一響動,它就爆發,要去鬥。然後,對外在反應淡了,但眼中仍有怒氣。最後,就算別的雞響動,它也沒反應。精神內聚,德性內化,呆若木雞。就算成了。

太陽光平等遍照世間一切處一切物。但只有透過放大鏡的地方,才能讓干草生火。老師對學生的教導也是平等的,但只有透過有誠敬的心,才能起到好的效果。一分誠敬,得一分收穫,十分誠敬,得十分收穫。傳統文化裏有一種說法是,“信、解、行、證”是修行四步驟。信在解之前。

年 羹堯跋扈。孫嘉誠到雍正那裏参他。雍正说,年羹尧是大功臣。孫嘉誠說,歷史上的大功臣,哪個不曾經是大功臣。掃地僧說,若無相應的佛學修為化解,絕技練得 越多,死得越快。世俗的聰明帶來世俗的成功,伴隨著戾氣和偏執。越成功,越得修心,把戾氣和偏執化掉。人生在世,除去修心,別無他路。

常 常看螞蟻忙碌。它們難於意識到有一個巨人在關注它們。於是就相信,有個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時常看著人類,如同人類看著螞蟻。每次大人物大公司打架。都有媒 體作為代理人出戰。大人物是不出手的。於是就相信,這世間的戰爭都是代理戰爭,比如嬴政劉邦項羽等等,只是鬼界神界的代理人。看開一點,心存敬畏。

人大致分兩種。越有成就越謙遜,越有成就越任性。越貧賤越淡定,越貧賤越猥瑣。越被人欺負越不欺負人,越被人欺負越欺負人。後一種是比較普遍的,苦海無邊。但經過夠長的時間,都不免向第一種轉變。

佛與道常常能相互解釋。“不出門,知天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說的是禪定和神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煩惱斷盡,自性現前,自性生萬法。“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說的是放下。“死而不亡者壽”。說的是寂滅而不斷滅,則入涅磐。“去甚,去奢,去泰”。說的是中道。“不為而成”。說的是隨緣。“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說的是感應。“報怨以德。柔弱處下。上善若水”。說的是忍辱。“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說的是因果不空。“聖人不積,既以與人,己愈多”。說的是布施。“有生於無”。說的是空性。“道法自然”。說的是法爾如是。

意識和物質,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人的意識擴大多少,宇宙就擴大多少。

在 一張滿是點點的圖片裏,人不容易看出其中隱藏的一條狗。把屬於狗的點點顯性以後,就看得出來了。若再隱去,還是會看到這只狗。因為大腦裏已經把這些點連起 來了。這就是指數思維,它相對於平常的線性思維。初讀經典,一般都不懂,似是而非。但讀過一萬遍,再加上積累足夠的人生歷練,忽然有一天腦袋裏就浮現出一 條狗。這就是悟道的過程吧。

內省跟覺察不同。內省是自我提升的方式,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它會改頭換面,但不會通向真理。覺察是能產生真理的狀態,它是開放的。真正的覺察,是沒有了可覺察的對象,沒有了自己,也沒有了覺察本身。

問 老師。有人說要一門精進,心定在這一門上,才會有成就。另有人說,萬物都是要受到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的調劑才能茁壯成長。這兩種說法如何取捨。老師說。一門 之中,自然就有春夏秋冬。一微塵裏就有大千世界。看不到大千世界,因為還不夠深入。老師又說。你有這個惑,不知如何取捨,就因為心沒定。心若定了,就不會 有這個惑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