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茉莉花》成了民歌经典?

我想不太明白,为何《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成了中国民歌经典,并且成了国际化的符号。

我想不太明白,为何《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成了中国民歌经典,并且成了国际化的符号。

许多典故都说它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小调,是“鲜花调”,本来出自南京六合,还有的说最早是黄梅戏里的调子。自古已有,变调很多。后来被一个老外将它的谱子记下,传播到西方。后来名歌剧《图兰朵》用它做了主题曲,讲的是中国公主的故事,从此成了中国风的代表。 

老外的这个背景是真实的。有资料可以佐证。具体的人们都可以查,我不贴了。 

现在的版本,本地流行的说法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1942年,14岁的时候在地方演出、采风时,从民间艺人得到了它,后来更改了歌词。1957年,他将当年的《鲜花调》修改定现在模样。后来在北京汇报演出后,获得成功,从此传唱不衰。尤其是几次去维也纳唱,那就更厉害了。 

但我觉得,有一点比较夸张。就是说它以前在本地民间流传甚广,100-200年前就流行全国。甚至说到华北、东三省也流行。。可是那么多历史资料里,文学作品里,都没提过这首。我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

要知道,田园时代,中国到处都有民歌。想要一首歌依靠自然的生命力传唱全国,太难了。何况那时传播条件都很有限。我觉得,一些人不过是为了争夺它的源头,夸大源流罢了。 

让我来强硬地为它粉饰一下吧。真正红起来的原因,可能是下面的: 

1、它带有第一首“出口民歌”的牛逼劲,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成功案例。西人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更多是文化的印记。若没有200年前的老外发掘,可能不会有这么出名。它被当成中国普遍的符号了; 

2、茉莉是一种常见的花,五大洲都有普及种植。它的自然特征与功用,与文化心理有一定关系,这一层带有普遍意义,能在许多人群中引起共鸣。尤其是在花与人的情感关联上,没有任何陌生感。 

茉莉花在海外也有许多典故。它被几个国家视为国花。佛教作品里,茉莉夫人(胜鬘)也是一个经典形象。她应该是从礼佛的芳香华鬘中提炼、抽象出来的人物; 

3、跟其他许多民歌一样,这歌旋律本身也美,歌词也挺朴实,自然。没有太多应景的、某一时代比如迎合政治功用的痕迹,确实具有生命力。《茉莉花》确实也挺好听的; 

4、中国当局大概觉察到它的国际范,当何仿修订后,多年来有意迎合,撩拨国际印象。于是它就成了现在唱滥的一首了。 

但传唱很多,未必是好事。反正听这首歌的时候,旋律在心,对它的内容无动于衷的多,歌词张口就来,却已经无法让人意识到它的内涵。应该说,它已经成为僵尸一样的文化符号。就跟中国一大帮人去国外,一定要舞狮、表演少林武功、背诵几句论语一样了。 

唉,现在除了边疆地带的歌手还带有一点味道,已经没有真正的民歌了。倒多的是“伪民歌”,那种虚假的情感跟歌词里的自然物象根本吻合不起来,情感浮在表面,真受不了。即便是略微好点的边疆作品,也快被同化了。这跟一个机械复制、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有感。城市、乡村都一个样,自然的多样性消失中;人们的服装、思维都一样,文化的多样性消失中。民歌还有什么真正的土壤呢。 

补几句。这个话题,我觉得值得用一篇论文梳理、考察,甚至用一本小书来观照中国民间文化在异域的传播、回流、变异。它看上去源自本土,但它的流行、发红过程里,有许多偶然。尤其是一种西方世界的审美过滤,给了它一种特殊的价值。可能我说过了。暂时坚持我的观点。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