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已经遗忘,其实从未了解

每当重大日子来临,便要重温一次历史,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以为已经遗忘,其实从未了解,这是我们的记忆方式。大家都是记忆的导演,面对一塌糊涂的人生剧本,都有修饰删改的冲动。

以为已经遗忘,其实从未了解  

这两天看翻报纸,由于阅兵临近,我有以一种重要日子到来的紧迫感。以至于,特别想暂时离开北京,这样,就可以在遥远的地方躲开紧迫感和单双号限行了。

今天《新京报》的头版头条说,广场地区及地铁一号线将会有多路段管制。地铁一号线,曾经是我进出城的必经路线。

这条路线上,有国贸的高大,有天安门的宽广,有八宝山的幻灭,奋斗,繁华,挣扎,凄凉,似水流年,当下和未来,生与死,都被这条线“时光专列”概括了。

为了纪念这段路程,多年前,我曾把自己博客的名称叫做“从天安门到八宝山”。尽管博客早已荒芜,但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用一号线地铁站名字串起来的广告时,还是有些亲切感。但这则广告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于是就有人问我,你们报纸上这个广告到底在说什么啊?

是啊,这广告到底在说什么啊,于是我就去问了报社的同事,对方说,答案在8月12日的地铁一号线里。于是,我看到了答案,原来是华为手机,它用一连串的广告语,提醒中国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的记忆,诸如——

一片丹心向阳开;

为人民服务;

壮志未酬誓不休,甘洒热血写春秋;

任时光匆匆流走我只在乎你;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

看到这些,若你是一个从60年代开始有记忆的人,应该会泛很多的感慨,那么多年轻的日子匆匆流走了,最后,能被共同记忆的,就是那么几句话。往往就是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够剩下一句话就不错了。

比如,我们今天偶尔还能在墙上看到“为人民服务”,或许已经记不起这6个字当年演绎出的美好承诺和疯狂现实。类似这样一句话所涵盖的历史,可能你认为已经遗忘,但事实上很可能是还未曾来得及弄懂它,就已经随着逝水流年奔向下一个时代了。

我们一边努力奔向未来,一边被提醒,当下是历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的奔跑,有时候成了对历史的消费和消解。比如,当年浴血奋战抗日的人们,无法想象多年之后,他们会以另外一种姿势活在横店影视基地和电视屏幕。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悄然长大,一茬又一茬的美女亭亭玉立。据说,现在是90后的时代,是火星人的年代。被过滤的历史,在他们那里,就如同影棚里拍出的神剧。比如,如今要隆重纪念的胜利,在当年,是流血牺牲、民族苦难、奴役屈辱的终结,在当下,可以表现为一种姿态,可以表现为一部电视剧,也可以表现为“地铁甩站”。无论曾经多么沉重,都难逃消解和遗忘,能够留下一句口号,就算得上被足够重视了。

对面百年来的苦难不绝却被“工具化”的历史,可能很多已经“沉重”不起来——比如,当你在电视上看到手撕鬼子,抗日的历史就被工具化为一种娱乐形式了。这种荒诞的感觉,不在于不尊重历史,而在于原来那些流血牺牲,只是丰富今天的电视屏幕。

你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时代记忆,都是这样过滤和消解的。你记忆中的伤痛,渐渐被遗忘,留下一句类似“任时光匆匆流走我只在乎你”的甜蜜,青春往事便酸甜可口甚至阳光灿烂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打动了多少人啊。同样,当我回忆自己经历90年代,需要刻意搜索,才会发现当年经历的“校园暴力”和“通货膨胀”给我少年时代留下的烙印,而自动跃入眼前的记忆,却是一路顺利地读书考大学。事实上,哪有那么顺利的“似水流年”。

每个时代,都是一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每一个镜头,都被修饰过。大家都是记忆的导演,面对一塌糊涂的人生剧本,都有修饰删改的冲动。

当我坐在一号线地铁里,看到每个时代留下的那句话,我想到10多年前,我沿着这条线路,从东向西,从天安门到八宝山,记忆并不拥挤,反而是空空荡荡,那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空空荡荡。除了空空荡荡,我找不到一个词儿纪录那一年在一号线上的记忆。为什么空空荡荡呢?因为对于当年的惊心动魄,我以为已经遗忘,其实从不曾了解。

以为已经遗忘,其实从未了解——这是我们的记忆方式。每当重大日子来临,便要重温一次历史——这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文/王海涛 微信公号 海涛评论】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