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证“包公是白脸”,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包拯是白脸还是黑脸有这么重要吗?一些哗众取宠的研究无非是为了搏出位而已。

文|郭元鹏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9月29日《扬子晚报》)

李良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果:包拯其实不是黑脸,他是“白面书生”。这个研究结果是如何得来的?李良学也给出了证据。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推理丝毫没有道理。就因为宋朝的史书没有记录包拯是黑脸,就能证明包拯是白脸?没有记录包拯的面目颜色,也只能证明当时的记录不够详细,也只能证明没有证据证明包拯是黑脸。假如表述能换成“没有证据证明包拯是黑脸”才是最恰当的。没有记录是黑脸,但是也没有记录是白脸,岂能草率得出包拯是“白面书生”结论?专家需要有理有据,不能靠合理想象,又何况,连合理想象都算不上?

笔者反对包拯是“白面书生”的结论,并不代表就相信包拯是黑脸。而是说,无根无据的话,专家还是少说为好,不能信口开河,还通过媒体传播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

而且,不管包拯是白脸和黑脸,这都不是重要的事情,研究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包拯研究会虽然名义上是民间组织,而实际上这个组织还有着政府的影子。政府会有投资,支持研究会的研究。笔者更希望的是研究会研究的是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包拯如何能够在腐败的古代官场做到洁身自好的?眼下的官员为何习惯于随波逐流的贪腐?包拯是如何在技术手段落后的时代发现案件蛛丝马迹的?我们运用了如此高科技为何还出现了冤假错案?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时候,专家来,为何非要颠覆美好形象?有必要吗?更多的应该是研究包拯的这种为官精神。

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颠覆传统认知的现象。就有专家研究说,其实潘金莲和西门庆不是偷情,而是爱情。就有专家说,刘邦其实不是好人而是坏蛋。就有专家说,愚公精神是假的,只是一种幻想,谁傻到去移山,那不是神经病吗?不能说这类研究没有一定道理,问题是这种研究是为了啥?我们拿着钱养起来的所谓专家,就是混饭吃的,都是吃饱撑的?

包拯是白脸还是黑脸有这么重要吗?一些哗众取宠的研究无非是为了搏出位而已。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欢迎收听本人微信公号 maisixiang1)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