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近半季的《巅峰拍挡》第二季,我认为这次至少可以打75分: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已经走在了路上。
看完近半季的《巅峰拍挡》第二季,我认为这次至少可以打75分: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已经走在了路上。
之前应韦青青老师之邀,写过一篇叫做“半内部人士聊聊《巅峰拍挡》第二季有没有可能好看”的文章,其实对这次的第二季还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不过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写出观后感呢?因为看完第一集的感觉并不是太好,但显然只凭一集的印象就对一个节目妄加评论未免太过武断,所以我决定多看几集再作判断。现在看完了第五集,我觉得大致可以来说一说了。
不过这一次有点特别,在我的各种吐槽之后,《巅峰拍挡》的总制片人Richard有话说。他说,如果各位看完之后有更猛烈的吐槽,他也不介意奉陪到底——
第一集用“早高峰竞速”来开场,有点太软,而且各位主持人的表演也略显浮夸,对原版的Top Gear迷来说很难接受这种设定。
(Richard:三位刚开始磨合,在化学反应上还不到位。其实“竞速”在英国版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伦敦竞速,探讨的是在拥挤的伦敦什么交通工具最有效率,另外一次是圣彼得堡,前提是一样的,但是其实圣彼得堡没有那么拥挤,呈现结果主要是杰里米和“河里玩”的秀,其实也是真人秀,类似的真人秀方式比如缅甸特辑那样。这种类别是TG模式中的一个类别,不针对具体的车进行严肃的测评,而是围绕一个前提,展开一个秀。)
而第二段的“天门山漂移挑战翼装飞行”倒是很有几分原版精神,从摄影到剧情也相当精彩,但可惜就是被放到了第二段。
(Richard:这部分,在TG中叫做极限测试。典型的就是主持人或者车手开车与另外一种极限运动进行竞争。相对早高峰这样的专题来说,受众还是会偏少,集中在车迷。所以,尽管拍摄上非常炫酷,依然放第二段,还是考虑到收视率,这种专业桥段,多少受众比较少,但是会树立不错的口碑,体现制作实力,这是本季制作中,比较出彩的一个测试。)
第二集拿出了这一季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制作费最高的一集——三辆二手超跑挑战穿越无人区。这个创意非常非常好,几乎就是原版Top Gear可能会出现的创意。中间的一些小桥段也设计得不错,比如用发动机烤肉,或者睡车顶帐篷。
但或许会遭人诟病的就是,似乎三位主持人都没有表现出对各自花“重金”买来的二手超跑由衷的热爱,也没有对这三部车发表任何有价值的评论,我们只能听到一些感叹,类似“法拉利居然来沙漠里开了,好牛逼”这样的。其实这种话应该由观众来说,而不是主持人。
(Richard:这部分,其实有不小于10分钟的对汽车的评论,可以仔细看看,这些评论都是创作团队,尤其是请一些汽车圈资深专家深入探讨过。改装前,改装后,驾驶前都有。只是在进入沙漠后,少了。因为该说的说完了。这样的桥段,其实在英国版中,接近特辑了,有40分钟的时长,英国版中3人的专题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英国的特辑中,也不会从头到尾说车,而是车在各种极限路况下的行驶表现,比如尼罗河特辑。
另外,我们采取了TG很少用的,倒叙的手法,放弃了演播室,给观众觉得似乎少了一个前提,其实在节目中用文字都有提示。从结果来看,当天的收视曲线来说,一直上扬,可以说是比较成功本土化的一集,可能觉得场景比较单一。
这部分其实最大缺憾在,没有时间拍摄足够的修车戏,还有车门掉了,毁车的戏,原因很多。最后的剪辑,感觉有点做成无人区探秘的意思了,其实我觉得,不必纠结于是不是和英国版像,而是故事本身是否成立,是否引人入深,从结果来看,属于专业和普通观众都可以持续看下去的。)
而前两集最大的问题是剪辑。或许是制作时间太紧张的关系,或许是经验不足的关系,或许是各种“部门”发表意见的关系……不管哪个原因,最后呈现出来的成片,让许多人看着觉得有点“乱”。
这种乱表现在还没来得及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基本要素,就开始急不可耐地为观众呈现一个个“段子”,看起来有点像加长版的预告片。其实这事特别可惜,因为这一次无论在摄影、制作和创意上的加分是很明显了,但最后被剪辑扣了好几个整体分,实在是让人有点扼腕。
(Richard:关于剪辑的批评的确有,是因为这片子素材量太大,而且中国整个电视制作行业的后期训练都不足,英国的片子,一个专题的剪辑时间是6周,我们差不多是3周,但可能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比他们长。后面逐渐看到的改变,的确是团队在迅速成长,也得到英国团队专家的指点,后面会更好。)
不过到了第三第四集,剪辑明显就流畅和有逻辑了许多,无论是第三集的四眼Polo死亡记,还是第四集的双11快递车改装,叙事和思路都很清晰,说明剧组很快意识到了剪辑的问题,越做越成熟了。
尤其要提的是第三集,在播前的发布会上,程雷已经部分“剧透”过这个“飞妈”和四眼Polo的故事,我当时表示很反感这样的煽情桥段。不过实际看下来,因为真正讲圆了一个故事,有点煽情倒不是显得那么刻意,所以给人的感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于同样的上海老车主来说,明年自己的爱车就因为排放问题进不了外环,那种惋惜和不满应该是会感同身受的。某论坛上对这一集有个评论,说“这是英国版拍100年也拍不出来的情感”,说明这种接地气的选题还是会得到认可的。
(Richard:这集其实是最不TGUK的,如果从英国版粉丝要纠结像不像的问题的话,当时主要为了代表消费者对新出台的政策表示一下不满——主要是明年的国2排放车限行的政策,只是方式比较隐晦。问题在于,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太深了……收视曲线并不像第二集一样上扬,一致比较平稳,说明受众稳定。但是收视率还不错,很多观众,都有掉泪的感觉,但是绝对不讨好TG迷。
关于如何本土化,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策划,而这个策划恰恰来自于我和项目负责人王磊最早对这个政策的探讨,还有英国编剧Richard Porter的故事框架,这个到底算不算TG呢?还是那个问题,故事在中国成立比较重要。)
而第四集的快递车段落,确实是典型的Top Gear思路——从创意到执行。当然非要挑毛病的话也不是没有,比如按原版流程的话,怎么改车,两位主持人必然是要自己亲自动手的,而且改装流程也应该有所展现。不过呢,看完第四集,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制作组已经摸到如何制作一期合格的Top Gear的门路了。
(Richard:这是一个打造类选题,实际上主创团队并不满意,因为打造的时间比较短,打造的机关也不够牛逼复杂,而且拍摄因为这两辆车很难上路,只能在获批的两个街区进行。但是原版的幽默感和批判精神都在,出人意料的事,居然获得英国版粉丝的很多好评。故事中其实包括了大量的中国快递现状,前期项目负责人也深入到快递一线进行过充分的调研。)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看过第一季再来看第二季,可以发现三位主持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第一季三位主持人更多地是以“兄弟情”来展现——有人爆胎了,另外两位会帮着他换。而到了第二季,三位主持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互相排挤,互相讽刺,甚至互相陷害,幸灾乐祸。哪一种会更好看,更“原版”?我想不用看都可以猜得出来。“矛盾和冲突”,本来就是戏剧化的关键。个人尤其满意马东和欧弟两位主持人对程雷的“官方吐槽”,“没有他我们的节目会好很多”——嗯,这感觉也非常原版。
(Richard:这个其实是刻意演绎的,观众看到的“程雷不懂车”,其实就是代表了中国很多开车的车主,在制作Bible里非常清楚,国际版不建议按照UK的关系进行,要找到本土化方式。本季,其实找到了。而且三个人来自中国三个文化迥异的区域,马东北京,程雷上海,欧弟台湾。文化带来的冲突,本身也是很好的剧情。)
另外,我想特地说说第五集。作为一个忠实的英版《Top Gear》迷,我想这一集不应该错过。“英国”作为这期的主题,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从坦克上街,到开着大猩猩也开过的世界最小车Peel P50上路,再到后来的三台轻量化英国跑车竞速,这些环节都充满了原版风味。另外,在英版《Top Gear》停摆了这么久之后,这一集中国版《Top Gear》再次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熟悉的演播室,就凭这一点,我觉得所有原版车迷都应该去看看。
但第五集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主持人的进步,尤其是程雷。显然在这一集里,程雷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一个开手动挡会熄火,开跑车不敢深踩油门的普通人,却对车有着由衷的热爱。程老师在这一集里,充分发挥出自己表情丰富、生活经验丰富的特长,将一个普通人出国后遭遇到的种种窘境表现得很到位,徐峥下次如果要拍《英囧》,我觉得可以考虑跟他搭档。
当然这一集的遗憾也不是没有,比如一开始参观各种老爷车,镜头并没有跟上欧弟的评论,导致观众可能会不知道他到底在说哪个车。但这些只是小遗憾,这一集我真的没有太多可吐槽的,可以打90分。
(Richard: 这一集是比较能代表目前中外团队的联合制作实力的一期。策划来自中国,因为中国有很多车不能上路,依然存在本季中一直贯穿的对现实的批判。当然没有直说,而是看看有着100年汽车文化的英国,有哪些车可以上路,实际上可以看到,中间提及的中国元素的车,其他交通工具统统不能上路。但是在英国可以这么有意思。中国观众无论是懂车的,还是不懂车的,都爱看。这是TG典型的视觉暴力型选题,收视人群比较广泛,收视率一定是可观的。)
作为一个汽车节目,车评环节,也就是“Power test”和“Road test”应当是重点,或许考虑到国内观众喜好的关系,如今这个环节占的比重并不算多。我记得在第一季的这个环节,最重头的车型是保时捷918 的试驾。但有车迷将英版《TopGear》的918试驾片段和中国版比较,发现在摄影上的差距不小:英版更多的是车辆动态拍摄,甚至把排气管的蓝色尾焰都拍出来了,而中国版更多的只是静态镜头,速度感也不够。
但是,从第二季目前呈现的宝马i8和卡特汉姆Seven的测试来看,在摄影和后期上效果已经直逼原版——几乎是全程的动态拍摄,车辆的速度感和运动细节都有很好的表现,大量的航拍镜头也让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的“大制作”。
很多粉丝,包括我一直都认为,英版拍的好是因为他们投入够多,设备够牛,但有一次英版《Top Gear》的制片人Grant来开会时说,其实中国版拍摄团队的人员配置和硬件配置都已经超过英国团队,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展现出如同原版一样的效果并不需要特别高的预算。BBC在提供《Top Gear》的同时也会提供一本拍摄指南,叫做《Top Gear Bible》,里面事无巨细地写明了各种拍摄技巧和须知。第二季的剧组不仅请来了原版团队指导,还全员悉心研读了这本“红宝书”,所以如今呈现出来的试车画面,几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中国最牛了。
值得欣喜的是,节目到目前也没有出现让人诟病的“硬伤”,所以我认为目前为止的车评环节,足可以打80分以上了。当然,很多车迷觉得马东还不够毒舌,对车型的吐槽还不够狠——或者更直接一点地说,并没有像大猩猩那样强烈地表现出个人对一款车的好恶。但个人的意见是,大猩猩有自己的风格,马东也有自己的风格,与其让马东一味去模仿Jeremy Clarkson,还不如放手让老马说出自己的风格。说实话,这次吐槽的分量已经不小了,我都有点怀疑,品牌会不会有点后悔借车给剧组……
(Richard: 大功率车测试,还有路试目前中国团队已经完全掌握了拍摄方法,策划创意,乃至后期呈现的技巧。这种10分钟不到的片子,相对于制片工作比较简单,在未来,我们想形成中国汽车界的一个独特产品,依托公司《Topdriver极驾客》杂志的专业编辑团队,不仅主持人,也会邀请试车手,kol等会开车,能表达的人来参与。在网络平台上播出。不得不承认,这种片子在英国也一样,针对的就是真正的车迷,在卫视的黄金时段,收视率有着天然的局限。)
在国内要做一档像《Top Gear》这样的节目,真的是难度很高的挑战——远远要比请一帮明星来做游戏的真人秀节目难很多。可以说,从创意、脚本、硬件、摄制到后期,两者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国内也有其他电视台尝试过,但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巅峰拍挡》目前来看确实还能挑出不少毛病,但比起第一季来,所有人都会承认,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觉得有一位车迷说得挺好:“毕竟英版都经历了22季的洗礼,中版也才只有两季可说”,只要让我们看到了进步,我们就能看到希望。加油吧,你们已经在路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