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孩子零交流”背后有多少无奈障碍?

一项公益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31.3%的家长和孩子几乎“零交流”,38.6%的孩子选择将烦心事放在心里不告诉别人。

文|郭元鹏

跟随来贵阳打工的父母同住了5年后,张强(化名)不仅没有太多快乐,而是行为越发怪异。一项公益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31.3%的家长和孩子几乎“零交流”,38.6%的孩子选择将烦心事放在心里不告诉别人。(12月2日《贵阳晚报》)

这项调查显示出了务工群体子女身上的很多问题:心灵自闭类型的,暴力倾向类型的,郁郁寡欢类型的,沉默不语类型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家长孩子零交流”。在接受调查的时候,一些孩子反映说:感觉和父母无话可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三成务工群体“家长孩子零交流”的背后是社会的隐痛。在这种交流障碍面前,其实是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时间去哪儿了?交流的少是因为缺少了时间,是因为务工群体子女的心里缠绕着一个无法摆脱的问题:爸爸去哪儿了?妈妈是哪儿了?前不久,在南京务工的一个外来家庭的孩子写了一篇“催泪作文”,轰动全国。他在作文里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父母在一起吃顿晚饭。这样的作文不仅是催泪的,还是虐心的。这牵涉的问题就是时间的问题。时间去哪儿了?时间不仅是因为错误的生活观,还因为用工单位的违法用工,无休止的加班违反了劳动法,法律虽然没有袖手旁观,却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这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全国现象。法不责众也是忧伤。

第二座大山:亲情去哪儿了?不能说家长孩子之间是没有亲情的。不过在错误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之下,很多人经受不住纸醉金迷的诱惑,红尘滚滚的诱惑,导致了亲情的淡薄。当原本是一方净土的少林寺都上市的时候,红尘滚滚已经渗入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份空间里。这样的心态之下,也是时间去哪儿的困惑,其和亲情去哪儿了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牵涉的。在银川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银川搞了一个蔬菜超市,将子女留下了老家,为了赚钱,他们夫妻二人已经7个春节没回老家了。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说的:为了市民买菜方便我们辛苦是值得的。其实,他们还是没有脱离对金钱的过度迷恋。亲情和金钱孰轻孰重该好好思索了。

第二座大山:沟通去哪儿了?时间缺失是个问题,亲情疏离是个问题。可是主要的问题还是沟通的技能丢失了。眼下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生活的丰富是个好事情,但是过度丰富的生活,也阻碍了交流,也降低了交流的能力。孩子们除了埋头玩游戏、看动画,还能干啥?父母有点时间还要上QQ、玩微信,还在干啥呢?现代科技的介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封闭了我们的心灵。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话可说的时候,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家长孩子零交流”的现象,何止在务工群体呈现?城市里的家庭何尝又不是如此?这需要我们都来重视这种现象,一方面需要改变观念,纠正违法用工,回到慢生活。另一方面则需要对造成心灵困惑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微信公众号 maisixiang1,成为整百订阅用户(如第一百位,第二百位……依此类推),将获赠一本我的签名本新书《摸着历史过河》,活动截止2015年12月31日。礼物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手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