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2月以来,朝鲜不断通过口头或实际炫耀武力,和交替显示“和平诚意”,力图达到争取更多国际空间和援助、打破国际孤立,和确保自身安全的目的
1月6日平壤时间上午10时,格林尼治时间1时30分,朝鲜在其东北部靠近朝中、朝俄边界处进行了继2006年10月、2009年5月和2013年2月后的第四次核试验,当天中午前,朝鲜国家电视台宣称此次核试验是一次“小型氢弹”试验,并表示“氢弹试验的完美成功标志着朝鲜加入先进核国家行列”。
早在上个月,金正恩就曾公开宣称,朝鲜已拥有氢弹,国际社会也发现朝鲜有准备进行新的核试验迹象。对于此次核试验是否是一次氢弹试验,国际间普遍表示怀疑:韩国情报部门称,此次人造地震震级可能只有4.8级(美国地质调查局称5.1级),爆炸当量6000吨,“如果是氢弹试验,当量至少也该有几十万吨”;针对朝方“小型氢弹”的口径,澳大利亚核军备控制专家罗威尔(Crispin Rovere指出),热核聚变的威力远大于核裂变,“如此小的当量是难以置信的”;而兰德公司资深防务分析家贝内特(Bruce Bennett)则认为,真的氢弹产生的里氏震级“应该百倍于此”,即便真是氢弹测试,“那也并未达到核聚变效果”;著名核军控研究人员、作家奇林乔内(Joe Cirincion)分析称,此次引爆的可能只是个含有氚元素的核弹,可以增加核裂变威力,但不足以形成核聚变。
尽管如此,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次核试验无论如何都具备一定军事价值,至少让更多人看到了朝鲜努力追求核弹小型化、以便把核弹头装上运载火箭,以构成实用性、足以威胁远距离目标核武器的决心和能力。
朝鲜官方的说法,此次核试验的目的是“寻求在美国威胁下的自卫能力”,并强调“不会首先使用”,但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其真正目的,是惩于2013年2月第三次核试验后的空前孤立局面,希望借此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从而迫使国际社会接受朝鲜的“要价”。
朝鲜的“要价”是什么?
首先,国际社会必须承认朝鲜“有核国家”的“既成事实”,这也意味着由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长期推动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彻底破产。
其次,相关各方(中、俄、韩、日,尤其是始终拒绝和朝鲜签署双边和平协定的美国)必须在朝鲜认可的框架和条件内恢复和朝鲜的接触,这至少应包括先决性承认朝鲜“核地位”、由美国出面担保朝鲜安全不受威胁,以及更多的经济援助和制裁解除。
自2011年12月以来,朝鲜不断通过口头或实际炫耀武力,和交替显示“和平诚意”,力图达到争取更多国际空间和援助、打破国际孤立,和确保自身安全的目的,2012年4月,其不顾安理会2006年制裁进行卫星试验,同年12月12日宣布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2013年2月12日进行第三次核试验,2014年2月向海上发射短程导弹,2015年5月宣布“拥有潜射弹道导弹”,去年8月和朝鲜爆发“喇叭危机”和“地雷危机”,去年10月公开检阅“远程弹道导弹”并扬言“不惜和美国一战”,去年12月宣布“已拥有氢弹”……几乎每一次,朝鲜方面都或公开或隐晦、或直接或含蓄地提出前述种种要求,但结果都事与愿违,换来的是更严厉的谴责和更多的制裁、孤立。
此次核试验后,朝鲜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纷纷作出强烈反应,各方虽存在一些分歧,但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却日趋一致,即绝不承认朝鲜是核国家,绝不放弃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及绝不在朝鲜单方面提出先决条件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
朝鲜早在1974年就主动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85年主动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2年主动签署《保障监督协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曾长期抨击美国的“核讹诈”,和日本国内主张“拥核”,自己却在此期间悄然于1987年建成宁边核设施;1994年6月在卡特斡旋下朝美达成《核框架协议》,朝鲜冻结宁边核设施以换取美日韩援助两座安全的轻水堆核电站,但2002年8月第一座轻水堆在平壤附近奠基,两个月后朝方就首次正面承认自己在推动核项目;2003年8月27日起朝鲜同意开始六方会谈,但2005年2月朝鲜就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并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次年10月9日朝鲜进行首次核试验;2007年7月朝鲜同意关闭宁边核设施以换取美国放松贸易制裁及将从“支持恐怖主义”黑名单除名,但半年后朝鲜就宣布发射“卫星”,2009年4月5日更让运载火箭飞越日本上空,同月14日宣布重启宁边核设施,拆除监控装置,退出六方会谈,并要求国际核查人员定期离境,5月25日进行第二次核试验;2012年2月29日,美朝达成所谓“闰日协议”,朝鲜承诺暂停核试验、远程弹道导弹试射,封存宁边核设施和铀浓缩,换取美方24万吨营养食品援助,但4月13日就再次高调进行“卫星”发射……不难看出,随着朝鲜一次次地自毁承诺,国际社会的耐心和信任度也在一点点消退,如果说,国际社会曾经希望通过达成协议和实施交换,和朝鲜形成某种相互遵守的“安全距离”,那么如今这种意愿已消失殆尽——因为朝方用一次次的表现证明,即便达成了什么协议,也是随时可以不算数的。
从此次“氢弹试验”后各方迅速作出的反应看,朝鲜的“以炸促谈”怕是要事与愿违了,等待它的恐只能是更多的制裁、更深刻的不安全感,和更严厉的国际孤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