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冒着风雪取景,是一种怎样的愚敬?

不少的敬业的演员冒着严寒或者更加糟糕的天气只为了一个漂亮的镜头或者一个完美的场景而坚持NG多次,或者坚决不用替身肉搏上场,骨折和受伤是那些执着演员的家常便饭。

如果这只是一部关于二战老兵的疗伤之作,那么对于我这样的独辟蹊径口味的人来说,断然不会推荐给亲爱的观众们。千篇一律的疗伤调子会辜负这么好的一个秋的。

《关于演员的自我修养》无论是在对新晋演员或者某些文艺采访中,常常被提及,流露出一股子专业认真的态度。有不少的敬业的演员冒着严寒或者更加糟糕的天气只为了一个漂亮的镜头或者一个完美的场景而坚持NG多次,或者坚决不用替身肉搏上场,骨折和受伤是那些执着演员的家常便饭,因此他们多半被媒体报道为行业内爱岗敬业又亲和大度的人物。

恕我直言,这种敬业,是一种“愚敬”。在我们其他的领域,也有一种类似通感的叫法:愚忠。我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样的“愚敬”多半也是一种苦劳和疲劳。那么,怎么才是演员的“功劳”呢?那便是不仅仅能在充分领域剧本人物情感和导演思路的基础上,将角色和本身融会贯通,合二为一,全身心的投入,根据角色的成长而生发出许多许多面不曾挑战过的自己,再给予正面有利于影片进步的引导,糅合成你独一无二的荧屏魅力。这一名词的诠释,正好配上了影片中杰昆在监狱中,怒踢抽水马桶的一幕。甚至后来被“好莱坞报道者”用“定义表演生涯的演出”来高度评价杰昆给予演员本质上的表演。

好的影片,是需要时间的酝酿和经得起推敲的。电影《大师》正是如此。据说,改剧本整整筹谋了12年。讲述的是一个退伍老兵freddie回到家乡,正值急躁易怒,对社会充满焦虑和偏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自称“大师”的人物,两人相恨见晚,惺惺相惜。Freddie希望有个智者能来引导他的精神世界获得宁静,而大师则希望能通过对Freddie的改造来证明他信念的正确。因此展开的一系列的经历和故事。

重述影片的故事情节,抽丝剥茧说镜头光感不是我的风格。我更习惯通过对影片背景的了解和对影片的认真解读,将整部电影中闪光,值得记住的因素记录下来。这里要简单说到的是该影片的三点:

一.好的导演是演员演技的炼金炉

2012年的威尼斯影帝杰昆·菲尼克斯这一次应了导演安德森的约。这一次他扮演的不再是虎背熊腰的角色,而是一个脾气急躁,微微含胸的退役海军军人。或许是止步于奥斯卡的失落,在这一部戏里面,他基本上是“人戏不分”的状态,在拍摄的三个月里面,他基本都沉浸在整个角色中,就连休息时候的她都是充满着剧中人物Freddie的沉重感。

目光犀利的安德森或者是对剧本像婴儿般的爱护,才对于演员的确定如此斟酌仔细,与杰昆飙戏的是霍夫曼。同位影帝级身份的两位行业大拿,有过之前的3次默契合作,再次对戏自然水到渠成。戏外,安德森是杰昆和霍夫曼的大师,将两位优秀的演员成功“洗脑”为影片角色;戏内,杰昆和霍夫曼是安德森的大师,他们用他们的演技和专注延续了安德森“作品必精致”的神话。

二.新瓶装旧酒,更发有后劲

提及战争,总会想起流亡失所,生离死别,硝烟四起,家园破碎。这一类的战争片类型电影时刻通过重现来提醒观众战争的可怕和血腥。在如今越加强调人文主义的今天,如何关注这一类一是遗留种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则成为战争题材中比较温馨的一条支流。

二战老兵这个名词,就明确了他们的身份:一群受过战争伤害和孤立的群体。战后的他们是否安全回到家园,是否还可以继续着从前的梦想,是否心灵已经千疮百孔,需要救赎?这个疑问我们留给历史。在电影《大师》中,Freddie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二战后遗症的士兵,尽管枪声炮火已然消逝在耳旁,但在一些军区医院里面,同样躺着很多和Freddie一样饱受战争摧残、折磨、抑郁的士兵。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德森把《大师》搬出来,根据无数个二战士兵的原型经历塑造出一个完整的Freddie。没有过多的描述战争镜头,更倾向讲述战后老兵重新回到美国社会,重新融入群体的一个记录。导演安德森曾一度透露,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战后的人物的多重性和压抑性,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甚至受教于休斯顿1946年拍摄的纪录片《让世界有光》,来引导在本片构建的灵感。

三.难得一见的65mm胶片拍摄效果

现在很多影院基本都是数字化了,当然真正的影迷是一定不会错过胶片电影的美感。安德森这次找来的是罗马尼亚的摄影师马拉迈尔,启用潘那维申公司的65mm摄影机拍摄,这样做的效果则是另观众看到了超细腻的画质,高饱和度色彩的城市,以及柔和的色彩过渡。

这样罕见的胶片,据说上一部拍摄还是1996年的《哈姆雷特》中用到过,拒绝数字媒介和数字剪辑的安德森,有几近偏执的态度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观众是识货的,好家伙认真的拍摄让我们重温了胶片质感带来的视觉享受,更得导演心的是,他正要这样原汁原味的,具有高解析度的拍摄效果。

认真,总是能做好很多事情。比如,导演安德森。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