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六年前,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件事,一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在许多电影节上把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导的影片打下擂台,屡获大奖,甚至被人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然而影片上映
在十五六年前,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件事,一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在许多电影节上把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导的影片打下擂台,屡获大奖,甚至被人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然而影片上映后,在国内的票房收入几乎为零。后来一个日本人花6万美元买了日本版权,在日本收获票房8亿多日元(相当于近七千万人民币),这不管放在那个时代,都绝对是电影史上的奇迹。这部电影,就是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
所以,当得知霍建起执导,改编自野夫同名小说的《1980年代的爱情》时,心中充满期待,我依然能肯定,如今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好了不少,但霍建起那中散文诗般的唯美风格,凄婉的情感写意,浓郁的怀旧色彩,习惯于受商业文化操作引导的电影观众不见得会对此类影片买帐。《1980年代的爱情》的故事非常简单,芦芳生饰演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偏僻的小乡镇,在乡政府做宣传干事。在寨子上的供销社买酒时,意外重逢了中学时曾一直暗恋的女同学成丽雯,由此发生了一段爱与成全的故事。芦芳生在片中与女主角苦苦相恋,但碍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二人的阶级身份地位而难以成全心中的爱,爱而不得,十分虐心。
这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我们能想到很多:如《庐山恋》中张瑜和郭凯敏惊世骇俗的一吻;《牧马人》中朱时茂和丛珊故土难离的坚贞不渝;《芙蓉镇》里刘晓庆和姜文结伴扫街的不离不弃……而本片中,曾经一个是右派子女,一个是造反派子女;高考时,他考入大学,她名落孙山;毕业后,他是被派下乡的宣传干事,她是顶替母亲进入供销社的售货员……芦芳生、杨采钰的命运始终在错位中行走,即便是到了向往自由的八十年代,依然不能毫无顾忌地享受爱情。八十年代的爱情是一种灵魂超越于肉体之上的,一方面不曾暗示便可默然相许,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的牺牲精神的情感,所以我们看到她呵护他,鼓励他,但又一次次地拒绝他的表白,把他推离自己的身边。
影片中,她在送姐妹哭嫁的时候,歌声响起:“波浪追逐着波浪,寒鸦一对对。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偎。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这段映照的是小说中她在送姐妹哭嫁的时候,对着他唱过这样几句山歌:“高山砍树劈成柴,石头烧出石灰来。将妹真心点着火,烧成灰土露出白。”这是她对他此生唯一的表白,哀而不伤,只是徒留惆怅。就这点滴段落,和《那人,那山,那狗》、《暖》、《情人结》等一样构成了霍建起的整体性审美基调,即善于摄取现实中的真善美的阳光的一面,又触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感情的现实境况。
我好奇的是,霍建起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根据年龄和资历,按理说他该归到“第五代导演”里去,但媒体、评论却为什么把霍建起和贾樟柯他们归在一起,被称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之一”?《1980年的爱情》,可能现在的90、95后坐不住也理解不了,没办法,在这个得到与失去都轻描淡写的年代,什么都想吃快餐的小屁孩当然是无法理解爱得隐忍和无私的年代了。将来他们会知道,爱一个人,并不是寻死寻活一定要和对方在一起,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为了对方过得更好,我们可以做出最惨烈的牺牲,尤其是你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爱更加神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