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徐峥拍了一部《少年包贝尔的奇幻漂流》吗?

一会是沿着高楼外墙惊险地攀爬、一会又是在大商场中沿着扶梯滚下、不是悬挂在飞驰的巴士上,就是悬挂在万劫不复的高架桥边,你这现实主义的一天,到底是要给主角设计出怎样奇幻的经历呢?

整体上讲,《港囧》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它以喜剧的外壳吸引人们,却几乎没有笑点。为数不多的几个让人轻微抽动嘴角的桥段,也都不是因为幽默,而是因为滑稽。本来担任笑料担当的包贝尔的演技差到令人发指,他参加跑男时的真人秀片段,随便挑一点都能完胜《港囧》中的表现。

不知道为什么徐峥选择了他,难道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充斥着大量奔跑的桥段,所以看中了他在跑男中训练出的体力?《港囧》中的包贝尔装疯卖傻,动作浮夸,像一个从漫画里剪裁出的人物,一旦被置入现实背景,就显得无比低幼。《港囧》就以这样一个低幼化的男主角搭配了另一款满是中年愁绪的男主角,讲述了一个老套的中年危机主题,竟然还装进了一个闹剧的套子。

是的,《港囧》其实是一部闹剧,还是闹过之后一片虚无的那一款。

无论是最初放出的那几支预告片还是看过正片,都有一种不知道该如何言说的古怪感觉。这么讲吧,谁都能明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设定:公路片的类型变种、喜剧的呈现方式、青春逝去、中年危机、重新寻找内心的方向,故事由不安开始,以大团圆结束,这些都是确定的。但呈现这一切的讲述方式却混乱到让人难以找到焦点。那种无法言传的别扭劲儿就是由这种“失焦感”引起的。这部电影中的素材密度太大了,它们一坨一片地扑面而来,让观众根本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或许是因为徐峥个人膨胀的野心才截取了那么多素材,但由于控制力的缺乏,这一切在内部互相对冲,最终稀释了各自的力度。

《港囧》其实是一部中年电影。它的精神内核是标准中年心绪。无论那个是非不断的倒插门家庭、不育的困扰还是难忘的初恋,都在证明这一切。更何况,徐峥又决绝地插入了大量让当下准中年人群产生怀旧情绪的香港金曲。从某个角度去看,这让人觉得像是一个找准了细分市场的穴头,弄了一帮过气的香港歌星,为大陆中年人攒了一场怀旧拼盘演唱会。而这群观众在歌声里,缅怀了自己的青春,也检视了当下的日子,活像是伴着过气演唱会上的音乐癔症般地跳了一场广场舞,音乐停了,梦就醒了,该跟原配过日子还得继续过日子。

如果说赵薇的演技是没救的硬伤,包贝尔属于调教失误,用力过猛,那么《港囧》最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于剧本本身。它的台词毫无亮点,作为一部以喜剧为卖点的电影,台词本身既不机智又不幽默就已经很糟糕了,更何况还有一些莫名其妙阴魂不散的句子。从一开始,包贝尔举着个破DV叽叽歪歪地聊各种纪录片大师的名字,就已经让人无比烦闷,更令人惊讶的是,那句“我不能影响被拍摄物体的客观性”竟然一直贯穿始终。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台词既不能有效地深化主题,又妨碍普通观众的接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除了台词,它的情节设定同样让人困惑。《港囧》其实就是从一句话和一个想法中硬抻出来的一个故事,它有着现实主义的背景,却被强制混入了大量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诡异桥段。这让《港囧》显得不伦不类。一会是沿着高楼外墙惊险地攀爬、一会又是在大商场中沿着扶梯滚下、一路上历经古惑仔和坏警察的双重追打、还不止三五次发生了命悬一线的意外,不是悬挂在飞驰的巴士上,就是悬挂在万劫不复的高架桥边,你这现实主义的一天,到底是要给主角设计出怎样奇幻的经历呢?如果这片子不叫《港囧》,我还以为是《少年包贝尔的奇幻漂流》呢!如果说,每一个片段都有徐峥对于港片的致敬和呼应,那这种交互方式就过于严重地影响了电影本体的质量。

不知道是不是《泰囧》的票房奇迹给徐峥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又或者,他想复制一次成功,并且在商业之外掺入一些作者性的表达。《泰囧》的票房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不可否认其中的偶然性,一旦把偶然因素模式化的分析和重建,时过境迁,得到的基本上就很尴尬。真正优秀的电影都是小切口,讲清楚一件事,一种情绪,然后,它会自然洇染出更广阔的外延,但不自信的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大面积铺排一切,你却什么都看不到。

徐峥想在《港囧》中给人们呈现的东西实在太庞杂了。用旅游巴士上的一段演讲煽动初心未泯的怀恋情绪,再用滑稽动作戏帮人收住眼泪;用与初恋酒店重逢的桥段满足中年猥琐男不可能达成的幻想;用一帮势利的家庭成员拉拢和中年观众的距离;再设计两个警察让人们回忆起TVB;王晶和古惑仔负责调动冷却了一半的中年热血;还有王家卫2046的房号以及轻轻调侃的金像奖,最终竟然还设计了一个老婆和初恋都处于危险之中,到底先救谁的段落,徐峥把这个世纪拷问视觉化了。

你看,每一个段落的鸡贼心思都昭然若揭,这一切搅拌起来被十数首香港金曲冲泡,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只有那些歌曲能够为自己建构情境,另外的那些桥段早就见怪不怪了。更何况占据叙事主流的追跑打斗,都属于成龙的逗比动作喜剧序列,一种过气的门类,和《港囧》的现实主义故事完全不搭。

这些设定中,有一些是徐峥的个人趣味,更多的还是毫不掩饰地对观众的投喂,但问题是,一旦投喂的目的都能被轻易发觉,就说明掩盖这些的故事层面失效了。或许,徐峥认为《港囧》是混搭的,其实,它是混乱的。

而抛去形式、故事和演技来讲,《港囧》的精神内核仍然显露着直白的直男癌特征。

很多中国故事,都有这样的一种虚伪设定,自己拥有了物质和现实,而心灵却一直记挂着诗意与远方。身边的太太愿意给自己奉献一切,从金钱到情感,而远方的初恋却也一直美若初见,没有结婚(象征着纯洁和某种特定的等待);事业有成(一定和精神世界相关,即使发了横财也是满不在乎,偶然所得,记挂的都是精神),男主角在这二者间艰难地选择。这本身是一种直男癌中晚期进入妄想阶段的世界观,全世界都对你投怀送抱,你在两种甜蜜的负担中不知道该如何抉择,还把这种占便宜没够,得便宜卖乖的现实鸡贼升华成了一种哲学困境。这算什么?某种程度上说,《港囧》给这群直男癌中年观众打造了一个RPG的植入情境。

很多人去电影院都有避难心态,逃避现实重压的观众要么盼望鲜肉和美女,要么盼望看到爆笑喜剧,所以,很多电影都被迫窄化自己,必须把自己打扮成喜剧的样子,但喜剧的难度谁都清楚,在这个段子手出没,随意抛出件暗器都能让人捧腹几天的时代里,还靠着咯吱让人发笑,这太让人尴尬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