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最全复盘,梁帝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假如梁帝早些学会了复盘,也许林殊依旧会是那金陵城中最耀眼的少年吧。

琅琊榜结束了,武英殿中悲歌长留。

有人说,整个琅琊榜就是一个逼皇帝认错的故事。梁帝错信奸臣贼子,误杀忠臣贤王。

梁帝一直猜忌、多疑,崇尚权力制衡,当日是因忌惮祁王与林帅对于皇权的“挑战”,不惜代价利用赤焰“逆案”来稳固他的巍巍皇权;后来的他同样善用制衡之术,先有扶持誉王抗衡太子,后又扶持靖王掣肘誉王,时刻警惕着他人潜在的“忤逆”。

警惕势力日盛的臣子夺权本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古往今来的帝王皆是如此。可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为何“赤焰叛军”被消灭之后,在这朝堂之上,宫闱之中依旧有赤焰余党“妄想翻案昭雪”?梁帝午夜梦回,对赤焰故人思念至极,但为何却缄口不言,只能命当时的静妃偷偷私下祭拜亡妃?朝野上下慵懒之风盛行,党争内斗不断,梁帝到底错在了哪里?

说到这里,我想推荐一套复盘方法论,来系统性的对今天的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复盘讲究四步法,即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我们不妨就按照这样的节奏来一起回顾下梁帝所犯下的大错。

回顾目标:梁帝的目标从来都是制衡各方势力以稳固自己高高在上的皇权统治。

评估结果:赤焰一案,祁王林帅被杀、满门被抄、7万赤焰忠魂命丧梅岭。梁帝失去了最优秀的儿子、最好的朋友和将才以及最亲密的爱人。他为了皇权,可谓自断臂膀,敌伤1000,自损800。这其后,太子誉王两党相争不断,朝廷内耗严重,暮气沉沉。皇权在表面上貌似得到了稳固加强,殊不知这大梁王朝实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为全剧最后各番邦属国纷纷倒戈反叛埋下伏笔。

分析原因:

自种恶果

祁王如此威权,且与赤焰军走得过近,皇帝有所忌惮也是正常不过。可是问题在于,为何皇帝会在国力旺盛之时,让皇子拥有这样的权柄?又让双方都手握重兵的林府与云南穆府结亲?是梁帝的宠溺培养出了这位在朝堂之上拥有众多党羽、且有能力喝令千军万马的祁王。祁王想要胁迫天子退位“清君侧”,是分分钟的事啊。

所以可想见,即使没有赤焰一案,在日后梁帝依然会听信有心之人的谗言,巧立名目,将这谋逆大罪的帽子扣在祁王身上。

党争严重

梁帝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朝局,因此只能靠树党争斗,来作为他平衡控制朝局的“上上之策”。一来二去之间,臣子们越来越会诛心算计,趋炎附势,朝势也逐渐弱了下去。

权力迷心

正如梁帝所说,“并非朕,生来无情。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

整个封建史其实是皇权集中的历史,梁帝眼里的天下是自己一个人的天下。为怕臣子犯上作乱,他夜夜难以安眠,却难以善终,梁帝的悲剧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剧中梁帝与梅长苏的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他问梅:“为什么不等到我百年之后,你们再来翻案?”梅答:“生前由你亲自纠正和死后翻案,是大不一样的!”

梁帝明知自己是错的,但不希望在他生前纠正错误。他承认错误的代价,不仅是亲自打脸的难堪,更是他日史书工笔之下对于他的批判。在梁帝的面具被梅长苏揭下之时,一个冷血无情的暴君事实袒露无疑,他也想忏悔,也想认错,但他做不到,他彻底崩溃了。

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帝王发现自己虽坐拥天下,却有着无法掌控的悲哀与孤寂。

总结经验

上文我替梁帝回顾了他所犯的错误,那么,假如梁帝一早便学会了复盘,他会总结出哪些经验呢?

①复盘就是要追根溯源

其实梁帝早就开始后悔了,他追忆着旧人,但是却又从不深究那场事件。

梁帝应该在祁王成长之时就要及时遏制住这股势头,既能保持祁王纯良进取的心性,又不至于让祁王势力强大到令自己有所忌惮,令“有心之人”有机会加以诟病和利用。

②皇帝还是应以天下为本

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稳固皇权上,哪有时间顾及天下呢。在琅琊榜众人的眼中,梁帝是一个天天怀疑这个反,那个反的皇帝,他会为了保持太子誉王势力的平衡,选择姑息太子,而对于被私炮坊炸毁的数十间房屋、数百位村民置若罔闻。

武英殿上,梅长苏向皇帝追问:为何只为了一念猜疑就挥下屠刀?在陛下的心中,恐怕只有巍巍皇权,又何曾有过天下?

这世上最难得的是能够直面自己曾经的过错。最紧要的是能够在认清错误之后不再犯错。梁帝的惊天一跪,见到了他所遗失的脉脉温情。的确,为了稳固皇权,他的心早被冰封在那千年寒窑之中了。

与梁帝一样,我们常常会在做事时忘记了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往往决定了阶段性目标怎么设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怎么规划。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梁帝始终不会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先,才能真真正正的成为一代明君,一统江山。

假如,梁帝早些学会了复盘,赤焰冤情也许就不会发生,而林殊便就依旧会是那金陵城中最耀眼的少年吧。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