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傻逼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愿意这么做

《火星救援》可以看一看的理由,大概有三。

坦白讲,就像吃火锅向来不喜欢加麻酱一样,科幻片并非我十分偏好的口味。正如上周和朝阳张嘉译聊天所谈到的那样,我的口味更偏向于人文性强一点的电影。不是装逼,只是个人喜好罢了。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即便是你喜欢《小时代》,那也是你的自由。

尽管我不迷科幻电影,但也不至于刻意排斥——作为影迷,你就得这样,可以不用太过博爱,但必须兼容并包。当有一些不错的片子出来时,要不吝于向大伙推荐。譬如早已经典许多年的《2001:太空漫游》,或最佳好几年的《地心引力》,或正在上映的《火星救援》。

就不绕弯子了。在我看来,《火星救援》可以看一看的理由,大概有三。

首先,就像现阶段好莱坞出产的大部分电影一样,《火星救援》能够在电影技术层面上,让你“大饱眼福”。是的,我的着重点在于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视效体验:无论是浩瀚无垠的太空,还是红沙似火的火星,都被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所主导的创作团队以近乎逼真的方式呈现出一幅幅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当你置身于宽银幕前戴着3D眼睛盯着这些壮观画面时,除了在心里追问“这都怎么拍出来的”之外,更多的,便是叹为观止的视觉享受。尽管这样的形容不一定能博得所有人的认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电影技术撑起来的翅膀让想象力可以飞得更高更远更迷人。

其次,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这个“在火星上种土豆以自救”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乐观与坚强,让人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魅力。一个被“丢在火星上的人”所面对的困境远比想象中的压力要大得多,因为他所直面的不仅仅是“一个星球上只有一个人”的叫人绝望的孤独,而是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足够食物所带来的“随时走向死亡”的生存的危机。这不是一个浪漫的独自坐拥一个星球的“小王子”的故事,而是一个连生存都变得极其不可能的带着窒息感的可怕境地。

只消试着去想一下那样的境地,都难免生出一股茫然无助的绝望——那不仅是生理上的巨大考验,更是心理上的沉重折磨。但马克·沃特尼却将这样的绝望硬生生地拼出了希望,用自己的乐观与坚强将极其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有那么一瞬间,当他坐在寂静无声的火星基地舱室内面对着眼前的局面时,露出了一种绝望。但很快,他就用“不能这样等死”将这种绝望感打消掉,取而代之的是伴随着“毫无品味”的音乐所付诸的对生存高度渴望所激发的解决问题的行动,以及驱动他去应对所有困境的乐观与坚强。

他就地取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限资源,去创造能够维系生存的生机。他精明地计算着一切有限地资源,一方面节约资源,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一方面创造资源,造仓制水种土豆,将数理化生的知识换来生存条件,用强大的内心对抗精神重压——不时地吐槽甚至制造了不少笑果。当他如此这般地展开种种充满科学含量的自救行动时,影片带给人某种欢欣鼓舞的力量也开始激荡。

包裹着粪便种在火星土壤里的土豆发出芽来,氢氧燃烧滴落出水来,古老的机器也将远在地球的信息传递了过来,一切,都逐渐向希望靠近,并最终在一次颇为大胆的“太空对接”中,成功地重返地球。这个过程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处理得简约而明快,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过分夸大,甚至很多方面都有科学依据来让其站得住脚。但这样的处理也多少显得太过“浅显”,会让不少观众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一个被丢弃在火星上的人,其所面对的困境如此巨大,难道人物内心就不该有更加丰富的抗争?难道不应该多一些对内心深度的挖掘和表现?

我想,这样的质疑情有可原,那厚厚一本的原著小说必然不止于如何用技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描述。但电影的体量以及表现程度实际上也是存在局限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影片能够将这个故事改编成这样既不拖沓冗长又不枯燥乏味,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虽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仅仅地揪住了观众的心,能够一直循着电影的节奏看下去。

最后,影片在大的格局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团结一致实施救援的那股情怀,也很叫人产生触动。尽管现在“情怀”二字变了些味道,却仍然值得拎出来给予肯定。《火星救援》里关于“救与不救”所展现出来的人类的本性是值得给予敬意的,即便有不少人为片中“对中国的跪舔”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也不能就此而抹掉影片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情怀。即使这其中还夹杂了不少美式英雄主义的私货,但也还是有更多适用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普世情感值得被看到:那些竭尽全力贡献力量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那些顶住压力违抗命令的决策者,那个偷偷传达信息的“天才工程师”,那几个义无反顾踏上救援征程的马克的队友,那些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的国家,那些为救援行动祈祷的世界各地的人们,不都是在展现人类最美的一面吗?

尽管因为政治、利益等因素的考虑而不乏自私自利的现象,但人类文明最本质的一面始终还是趋于好的方向发展。虽然国家有不同,种族有不同,文化有不同,但人类的情感却更多是趋于相同的。这个世界再大,再复杂,也终究还是会永葆对爱、善、和平的追求。电影描绘的是这样,现实里发生的也是这样(近来发生的暴恐事件所激起的全球人民的反应便是最好的例证)。

《火星救援》原著小说里马克·沃特尼的一段话或许能阐释得更加到位:“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排成长队献血;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傻逼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愿意这么做。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几十亿人站在我这边。”

PS:老实讲真,没看过原著小说,文中引用原著的那段话源于网络,某些句式的翻译会存在差异,欢迎校正。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首发于公众号【木易的岛】,欢迎交流。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