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规矩的人,活的再长,那跟禽兽又有何区别
徐浩峰导演的新片《师父》上映,前天昨天我刷了两场,械斗的武打设计和反转的人物冲突很有观影快感,为其创造独一份的民国武林的才气和锐气折服,为抓到些老梗而兴奋。考虑到这是徐师导的第一部商业片,该能让更多人发现卧槽原来功夫片还能这么拍,从此独树一帜的徐氏民国武林要真正在江湖上开宗立派了。
拼一口气,点一盏灯,如何在吃相难看的年代里做一个品相高贵的人,徐浩峰说,“人没有依托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于是我开始通过武林摸索中国文化,给自己心灵找一个出路。”他一方面续上传统中国中坚阶层的规矩和品相,一方面身体力行为当代功夫片点灯,早在很多人心里已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他拍的前两部无票房的电影算文艺片(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和短篇集《刀背藏身》也都是佳作),《师父》算真正走向公众的开始吧。读者喜欢在徐的作品淘金,因为他喜欢言简意赅旁征博引儒道释医武各家的"怪力乱神",尤其是武术和电影,涉猎广干货多。
绿妖曾描述过喜欢徐浩峰的是这样一些人:『宋雨哲、吴吞,罗蛋塔之类的歌手。唱歌,也写诗,弹爵士钢琴,还都练武术,对神秘事物感兴趣。他的读者是一群企图飞向冥王星的人,身在地球,而仰望星空,总在探求一些世俗之外的神秘,总渴望与天地之间的玄妙事物发生共振。』
我知道的徐浩峰影视作品有5部,自编自导三部《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参与编剧两部《一代宗师》《镖门》,《一代宗师》是王家卫导的,《镖门》导演为张黎导演工作室成员韩晓军,《师父》的监制是张黎,拍《走向共和》那个张黎。
把这几部底气深厚劲道十足的片子放到一块来看,背景、主题和叙事结构也多有相似,都在说新时代把老规矩坏掉了,但是依然女人有风韵、识大体,男人有风骨、留人情,规矩、念想、情面、隐忍都刻骨子里。具体我列几个点:
1.开宗立派
《倭寇的踪迹》里的武林规矩是在乌衣巷打过四个堂口就能在南京城/霜叶城开宗立派,《镖门》里要想要在北京自立门户就必须请到前八家镖局的灯笼或者向他们发起挑战,《师父》里是在天津打过8家武馆才能立足扬名,他们最后全部都成功了。徐师自编自导了三部新型功夫片,在粉丝看来这资格早已够在影坛自创一派了。
2.高品质的女人
《倭寇的踪迹》佘么尼 《一代宗师》宫二 《镖门》格格《师父》师娘,穿旗袍的宋佳在这片子里面真他妈漂亮。上等女人有个共性,就是那种“美丽动人略带忧伤,善解人意不失大方,聪明智慧以致果敢”。
3.新游戏规则,老规矩世故
《倭寇的踪迹》一把遭唾弃的刀,一场颠覆法统的决斗。
《箭士柳白猿》枪炮的世界里,一个射箭的人。(最后失业了)
《镖门》枪炮火车时代,一个讲规矩的镖师。
绿妖:“他小说主角,总是畸零人,真适合年轻时的姜大卫演。他爱交代武人的收入来源,做木匠卖玻璃钻石,武术的光环被生活侵蚀的支离破碎。他写生,绵长如水笨重如土。而笔下人物往往是为了‘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瞬间赴死——活得不高贵,不如不活。好一套残山剩水夺命枪,黯然销魂掌。”
传统社会的中坚/绅士阶层-武人来到火器时代,跟随不上时代的势必被淘汰成为历史,是否守住传统和规矩,每个人都面临抉择。就像《镖门》里贾克木刘安顺有段对话:
贾:死守规矩的人,命都不长啊
刘:不守规矩的人,活的再长,那跟禽兽又有何区别
贾:劝你一句,人要顺时应变
在他的作品中,武术代表一种尊严。作为武人,就要有尊严。“不媚上不欺下,有信义有道义,守着自己的底线,不觐越,瞬间赴死也不眨眼。”
4.军方和武行的碰撞(这段抄自毒舌电影)
《箭士柳白猿》讲的是武行间的各种纷争,影射上层军阀的蔓延势力。
《倭寇的踪迹》讲的是军方残部,要融入到武行。
《师父》讲的,则是军队对武行的侵入。
老祖宗研究几千年的东西,在洋枪面前,不堪一击。
武行中哪里有什么武艺传承,不过是军阀的附属。
5.打得有理,赢得漂亮
徐浩峰说过,好一部动作片里动作就要像看乔丹过人。你知道乔丹就那么一闪而过,不会爆炸也不会飞天,但我们是爱看那个利索劲儿。
『打得有理,赢得漂亮』是徐浩峰镜头设计标准,不是打得漂亮赢得漂亮,他说美姿怪动,混乱真实都是感性魅力,让武打片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才是他追求。
6.民国武林
“我对民国范儿的定义是:在道光、咸丰年间中国恢复了一口元气,这口元气有能力包容西方文化,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是有风范的。可惜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似乎断了这种元气。”
“武林跟江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江湖是骗子的世界,坑蒙拐骗,不讲规矩,江湖险恶。武林是有身份的人之林,能够立言立行的人。自宋朝后,清、明政府支持的主要策略是文武分流,各自打压。林以前都是给知识分子的,比如诗林、琴林、书林。民国的武林之所以称为林,给练武人这么高的词汇,是因为清朝结束,一直受压抑的武将系统跟文人系统开始感觉到强烈的文武合流的需要。”
“我笔下的武林跟以前的武侠文化不同,我有一个真实的历史和真实存在的人群作为依托,我管自己的小说和电影创作称为'武行',避开了侠,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文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风度,找不到自己处世分寸和舍身取义的方向,寄托于虚无缥渺的侠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研究的是一个时代的人。”
7.奇怪的武器
这块进电影院观察吧。
……
电影《师父》安利时间,下面素材来自采访和《坐看重围》
写《师父》的原创冲动,一是写茶汤,二是写咏春。
小说到电影的最大改变,是让茶汤女穿民族服装,比拳改成了械斗,串场人物改为武行女老大,用她凸显一个阶层的历史和品性。
天津武林等级顶端的老大,我改为一个女人。小说中,前任老大退位后,武行成了群氓,自发联合行动,没领袖。作家喜欢写集体行为,集体盲动更能展示人性本质,而在电影里,集体行为要有个代表人物,电影是视觉的,对辨认度的要求比小说高,要聚焦到一人身上。
咏春刀法,电影展示尚有空间。《叶问2》《叶问前传》白驹过隙的几下,借用西瓜刀、木棒使八斩刀法,不是正式亮相,《赞先生与找钱华》里用八斩刀的人一出手就败,再出手就是死,是挨打。2014年《师父》开机时,咏春电影已没落。他人放弃的事情,我喜欢做。
为何是廖凡?为何设计一步一高手?这都是因为李小龙啊!『by 新浪娱乐』
《师父》的结尾,徐浩峰设计了一场“咏春V S天津武林”的大战。廖师父手持八斩刀,从一条长巷的头打到尾,过五关斩六将,杀出生天。徐浩峰坦言,《师父》这场动作大戏,就是“在向李小龙的最后创意致敬”。徐浩峰把奥义塔放平,“几步一高手,李小龙打出一条纵线,我们打一道横线”。
而徐浩峰选择廖凡做“师父”,也是因为李小龙。早年,在刘奋斗执导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廖凡演了一个癫狂凶狠的匪类。这戏里的廖凡,给徐浩峰留下深刻印象,“他(廖凡)发狂时的脸型神态酷似《龙争虎斗》中搏命状态的李小龙”。在徐浩峰眼中,彼时的李小龙已有隐疾,“形象上,极度衰弱与极度强悍同在”,而廖凡的表演已具备李小龙当年的特殊状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