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停止野蛮生长,多元化、理性化平稳发展

在这个唱片唱衰的时代,独立音乐人已经无法通过音乐作品获得足够的收入,因此现场演出成为了广大音乐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然而2015年音乐节场次有所下降,这是否意味着音乐节市场的发展也有所减缓呢?

在这个唱片唱衰的时代,独立音乐人已经无法通过音乐作品获得足够的收入,因此现场演出成为了广大音乐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国内音乐节也正是在这个时间开始快速膨胀,2012年国内举办了60场音乐节,到2013年这一数字翻倍增长到150场。

国内音乐节市场在经过2013年的猛增后,2014年市场规模持平,但到了2015年,音乐节的场次和票房都开始回落。根据微票儿的数据,2015年的音乐节场数为110场,与2014年的148场相比下降了38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节的门票均价从116元上涨到了160元。这意味着虽然音乐节的场次减少了,但是保留的音乐节质量提升了。

曾经在音乐节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多个品牌的音乐节,不过其中存在着不少“不规范”的音乐节。例如主办方为了跟上潮流,虽然花了大钱砸下知名乐队,但在场地设计、舞台硬件、公共设施方面,因为经验不足而致使观众体验差等等例子。在2015年,这些不成熟的、不规范的音乐节,在激烈的竞争中就逐渐消失了。

在之前的采访中,就有乐队主唱表示,从乐队的角度来看完全接受不规范音乐节的出现。因为音乐节为独立乐队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与机会,尽管可能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能培养一些舞台上可以出现的新鲜面孔。

音乐节缺乏新鲜面孔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国内内容创造力还跟不上的时候,反倒是出现了这么多演出的机会,对于乐队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整个市场来说,就是一个非健康的状态。年复一年、一场接着一场,表演者几乎无二,始终消费着同一批乐迷。短期内还能接受,时间久了乐迷也将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创作力未跟上的情况下,音乐节也将会因为优质内容的欠缺开始缩水。

所以在经过了2015年的市场冷却后,音乐节市场的发展将会有所减缓,虽然缓慢但并不一定是坏消息。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音乐节市场在2016年,将会更加理性化、多元化,与之相关的票务市场也会更加规范化,音乐节纵深产业链也会更加完善。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我们搜集数据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些官方的数据有所出入,比如道略出具的数据,在2013年,国内音乐节场次为121场,而微票儿显示场次为150场;道略数据2014年国内音乐节票房收入为3.79亿元,而微票儿数据是6.18亿元。两者的数据出入如此之大,对于从业者来说,还是需要注意的。

以下是音乐财经整理的2015年部分重点音乐节举办情况,期待2016年有更多音乐节能够被我们记录。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