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美食诱惑,味蕾凸显文化.

吃货们,集合号又吹响了。

2012年中央电视台《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一举成名,为大家静静乐道。时隔四年,陈晓卿以及陈磊、邓洁、李勇、李立宏等原班人马,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饮食上,让观众再次回到味蕾的世界,享受中华南北地区别样的饮食文化。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再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单一的表现饮食的制作过程,而是融入了新年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就像是一道道菜一样,在人们淡忘味觉带来的快感,淡忘家的味道的时候,默默地,悄无声息地等待游子,等待一家人的团圆。

曹明德在《文化的差异性与共通性》一文中指出,“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虽说各个地方的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是从饮食文化这一背后的文化与家的概念是统一的。《舌尖上的新年》亦是如此。影片以地域的转移为线索,力图展现全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美食,从而使观众领略到中国饮食的文化精髓与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一道菜背后的寓意——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换句话而言,在讲究“色香味形器”的中国各地饮食,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并不是一味地向观众介绍各类菜,而是向观众展示出每一个地域,每一道菜的历史与文化。比如平常普通的田螺,到了新年做法就变得复杂了许多。从清洗到挑出肉馅,在拿肉馅与猪肉馅混合,拌入薄荷等食材后,再放入空的田螺壳中进行翻煮、蒸、炒。当然,这种做好却在平乐有一个专属的名词,叫做“酿”,而“酿”虽说传统意义上有“十八酿”,实际上在平乐妇女的手中,成为了无所不“酿”。当然,这种“酿”是人生生活的一种象征,也寓意着幸福与富足的愿望。

《舌尖上的新年》以新年与地域的美食为切入点,通过大江南北的美食文化来展示新年的新风貌与新文化,但不可否认,在跨地域的转移中,影片还是能从整体结构上有条不絮地诠释每一地域的美食,让观众耳目一新。从温岭石塘到微风娴静的苏州园林;从重庆酉阳到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墙,到香港最后的村庄元朗……这一路,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宏大叙事、海纳百川”的方式,揭示出了每一个地方的生活本质与个人化小故事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中统一的新年内涵凸显了出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35个地点,构成的饮食文化经纬线,将近60多种的新年美味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巡礼,无论是香港元朗的烧鹅,湘南农家的风干腊肉,还是重庆的老腊肉,以及红蟳米糕、红龟粿、咸腊八粥等,都给人一种怀念之感,一种感恩之情,一种味蕾的关于“家”的思想。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食的智慧”、“味的美学”、“吃的礼俗”、“和的价值”,让观众看到了“烹”、“煎”、“炒”、“炖”等东方饮食文化,同时还让观众看到了更多隐含着的普世中国人的形象和品质。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