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辛苦好几天,就为那一口儿……

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忠告:请先把饭吃饱,或者预备一大堆零食边看边吃。

2007年的时候,婶儿还在北京,因为奥运的关系,结识了很多奇葩人物。那一天,在工体旁边的一个湘菜馆,流氓原和读库的老六还有一大帮乌泱乌泱的老男人在那里攒局悼念青春。他们给婶儿介绍了一个黑胖子。流氓原说,这个胖子刚从非洲拍动物回来,所以混成了黑人,老六说,这哥们实在很喜欢吃,幸好没在你们广东多呆一阵再去非洲,否则学会了广东做法,非洲的野生动物估计至少一半儿得绝种了。

当时他们告诉婶儿,这哥们只是央视纪录片频道一个小编导。结果三年之后,这个小编导变成了全中国的人都知道的著名制片人。他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国》甚至形成了现象。好吧,这个黑胖子,就是陈晓卿。

如今黑爷越发得意,《舌尖》系列在今年居然也进入了大银幕。虽然听起来像是落入了电视节目进影院的俗套,但《舌尖上的新年》既不会是《奔跑吧,兄弟》那样的在影院里重复家里沙发上的单纯傻乐,也不会是《中国好声音》那样的单薄剧情电影。它还是纪录片,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是……更新了主题搬进了影院,在这样一个距离春节也就一个月的时候上映,它却成了一部能让你看出乡愁的电影。

关于《舌尖》系列的质感,在电影里保存得不错。对于他们的腔调,经过了两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你应该已经很熟悉。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忠告:请先把饭吃饱,或者预备一大堆零食边看边吃。当然,正宗摸金范儿毕竟是正宗的。相比于去年1月上映的《味道中国》,两者之间的差距虽然不至于有《九层妖塔》和《寻龙诀》那么大的距离,但明显也算是个泾渭分明。稍微剧透一点儿,之前大家诟病了很久的对于两广和福建美食做得不够多,这次真的补了不少。

当然,如果从一部大银幕上映的电影来说,《舌尖上的新年》其实是有缺陷的。或许是习惯了在电视荧屏上的展现方式,或许是对于银幕的大小、摄影机的呈现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这次的《舌尖上的新年》有些地方的运镜给人一种眩晕感。尤其是几乎已经成了标配的对于食物的近景大特写,就算你在家看的都是投影或者80寸以上的大电视,也绝对比不上这种感觉。沙钵大的拳头你见过没?没有?这里有沙钵大的田螺,脸盆大的血蚶,硕大的刀子从银幕左边划到右边……怎么看怎么觉得接下来应该是惊悚片。

没关系,这并不是主要的。婶儿已经说了,进影院看《舌尖》,其实看的是情怀。昨天婶儿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丢失了很多,而且我们并没有想要把他们捡回来的冲动。而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舌尖上的新年》里,与其说只是单纯的美食展现,倒不如说更多是一种文化仪式的回味。通过吃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天南还是地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这个节庆其实干的都是同一种事情:对于祖先和神灵的祭拜。蒙古人奉上了他们的甜品,甘肃人奉上了他们的羊肉腊八粥,江浙人奉上了他们的年糕,广东人奉上了他们的盆菜。这些吃的,很多都只是在年节时才会做出来。太繁复了,有的甚至要耗上整整一天,成品才只有那么一点点。

这种情怀当然不仅仅是对祖宗的告慰。《舌尖上的新年》展现的,其实更多的是对于大家儿时记忆的回味。最近这些年,婶儿碰到很多人在谈论春节时都会说,现在的春节,其实不如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热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但更多的,其实是因为每个人对于童年春节的那种热闹的记忆,总比长大后来得真切。

现如今,既然《小门神》里的神仙已经不被人需要了,既然现在的春节也逐渐演变成另外一个黄金假期而不是全家祭祖的日子了,这个节日看起来早晚也会像寒食节一样,被人慢慢所淡忘。但是婶儿相信,作为中国人,吃这种事情早就深深滴印在所有人的骨子里。春节可能消失,但对美食的爱好肯定不会改变。1935年的时候,林语堂就已经看出了这一点。他说:“人世间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慎重将事者,那不会是宗教,也不会是学问,而是‘吃’。”看起来,林老爷子对于国民性的剖析,下刀实在是稳准狠。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