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期康熙来了推虚拟现实版 VR真是要上天了

例如Oculus、HTC和索尼,类似《康熙来了》这样的内容方的动力似乎始终乏善可陈——这样的情况马上就要被改变了,近两年拍了续集拍前传、内容创新日趋乏力的好莱坞已经决定押宝于此了。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十四 海中天 翰阳

蔡康永和小S搭档主持的最后一期《康熙来了》,今天来了。

嗯,我们没跑题,注意到那个白色圆圈中的设备了吗?《康熙来了》的12年收官之作竟然做成了一个VR版!题图便是此次录制定制版本的谷歌Cardboard纸质VR眼镜。

毫无疑问,VR代表着人类观看、互动和游戏的一个未来。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在刚刚结束的美国CES大展上的所见所闻,虚拟现实也是绝对得主角。

不过,一直以来,推动这一技术向前发展的大多是硬件设备领域的玩家,例如Oculus、HTC和索尼,类似《康熙来了》这样的内容方的动力似乎始终乏善可陈——这样的情况马上就要被改变了,近两年拍了续集拍前传、内容创新日趋乏力的好莱坞已经决定押宝于此了。

VR要上天“发射地点”在好莱坞

2009年,卡梅隆的《阿凡达》(Avatar)为好莱坞掀起了一股3D电影的旋风,到现在基本可谓无3D,不电影。而虚拟现实技术,显然已经被一部分电影人看作第二个“3D革命”。

从Oculus的《迷失》(Lost)、《追求伟大》(Striving for Greatness)到20世纪福克斯的《涉足荒野》(The Wild)、《沉睡谷》(Sleepy Hollow),从华纳兄弟的《蝙蝠侠》(Batman)到环球影业的《魔兽争霸》(Warcraft)再到迪士尼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科技圈和好莱坞其实已经制作出了一系列VR电影或VR短片,《纽约时报》、HBO也纷纷借助VR打造了自己的新闻和纪录片。

在本届CES上,估计不少人都看过了《火星救援》(The Martian)的VR版本,在这一30分钟的“火星体验”中,大多数观众的反馈也相当不错。实际上,其所展现出的真实感和互动性,正然更多的电影人蠢蠢欲动起来。

无独有偶的是,1个月后,首届“视觉VR/AR峰会”也将在洛杉矶开幕。

好莱坞主动投出了橄榄枝

的确,以《火星救援》为代表的VR影片将互动视频游戏和电影故事进行了混合,而这也是好莱坞第一次推出商业化的VR产品——这个全球最大的大片流水线正在寻找新的收入源,因为整个产业正在从传统媒体(如DVD、蓝光)转向以数字化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火星救援》的制作方20世纪福克斯全球总裁麦克·邓恩(Mike Dunn)便表示:“这是一个新平台,它会成为媒体的新形式。我们不希望它成为营销工具,我们希望它成为商业行为,成为可以销售的产品。要达到这个目标,消费者必须愿意重复使用。”

而星传媒体集团(Starcom MediaVest)全球CEO劳拉·德斯蒙德(Laura Desmond)则认为,“客户们都(对于VR)非常好奇,他们都在与内容制作方协商,我们的客户也会进行小规模的尝试。”公司正在考虑引入,但在此之前要搞清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新技术。

实际上,电影业正在成为VR初创们的金主。

制作了《哥斯拉》(Godzilla)和《环太平洋》(Pacific Rim)的传奇影业投资了此前因融资而在业内大热的Magic Leap,共同开发“沉浸式”VR体验;电视制作商Shine参与了VR技术团体Vrse的投资,目标进入智能手机的内容市场;迪士尼在去年9月入股了硅谷公司Jaunt,后者试图打造360度的全景VR电影。

热潮之中的忧虑

是的,如今VR电影已经小有苗头,但仍然迟迟没有大制作。一个很大的问题,仍然在于技术——强烈的晕眩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动态数字信号与眼部、头部运动的匹配。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是提高刷新率(60fps),或者降低显示屏余晖(OLED、AMOLED),又或者通过数字光场修正。即由眼部运动双眼视差,计算景深和显示光强分布,建立光场图层。但这,需要砸钱,不仅是制作本身,还有观影的设备。

同样是在本届CES上,当Oculus宣布其Rift VR头盔的消费者版本售价高达599美元时,人们还是表达了不小的惊讶。有分析认为,只有当这一设备的价格降至400美元以下,才有在大众市场流行起来的可能,而普及估计要等到2018年之后了。

基于高昂的成本,目前,好莱坞主要还是用VR来宣传电影,或者将它当成新的媒介来实验。前文提及的Vrse的创始人克里斯·麦克(Chris Milk)解释称,VR的制作成本比常规短片和音乐视频都要高,“制作VR电影也还没有找到好办法收回投资。”

不过,在一些分析师看来,好莱坞引入VR技术仍然是不可避免的。IHS分析师丹·克莱恩(Dan Cryan)便表示:“好莱坞可以带来庞大的团队,这些人是讲故事的专家,它们还有海量的专利。VR是新媒介,它可以将好莱坞和视频游戏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

无VR不电影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一直在谈论VR硬件的逐渐成熟和内容的相对短缺,事实上在今年这一论点仍然成立。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Digi-Capital的预计,未来5年,整个VR/AR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而除了硬件本身,影视将与游戏一道成为其在内容领域的重要支柱。从开篇的《康熙来了》到好莱坞,VR制片的风潮已经渐起。但其距离真正成型,可能还是要等上一阵子——虽然很多技术、内容上的问题在砸钱的巨头面前都是小事儿,但普罗大众显然还砸不出手。

但未来可期。届时,就是无VR,不电影了。

智东西:智能行业第一媒体,全媒体覆盖千万读者,20万业界人士每日必读。专注报道智能硬件创新人物、公司和产品,连接智能硬件产业生态。看懂智能硬件行业,就在智东西。

每日一头条:趋势·深度·犀利·干货,最专业的行业解读!深喉爆料、投稿:guoren@zhidx.com。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