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再过两三年,今天的噱头和拉风就将变成随处可见的常态,所谓的“互联网自行车”也都变得见怪不怪。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翰阳
今天是十一长假第三天,估计很多不宅家选择出城的朋友已经在路上堵完要开始玩耍了。而决定呆在城里却又不甘心跟家耗一个礼拜的朋友在嘲笑完前者后似乎陷入了两难——要知道,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过节放假来的人总比走的人多,路上更堵了。
由此,在拥挤的车流间选择骑行出行似乎是个好选择,健康环保,会打扮的话还能屌屌的。同时,今年以来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自行车”概念似乎也正在推动这股运动的潮流,有智能带助力能和手机APP打通,或酷或文艺的工业设计风格还能和烂大街的飞鸽永久和爱玛们区隔开来,添上些漂亮妹子的回头率。
不过,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今天的关注点在于:对于它们(指车不是妹子),你的新鲜感能持续多久?
目前,以“互联网自行车”为宣传招牌的产品主要由3类玩家组成。
首先,是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其中的典型例子包括久邦数码创始人张向东的700Bike及曲奇、BeginOne、Livall、斑马、轻客等初创团队;其次,是涉足体育运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比如乐视体育在8月推出的超级自行车和百度、小米们传闻中的自行车项目;第三,是传统自行车厂商,他们当中既有捷安特这类早已低调布局智能化的业内老牌巨头,也有高调宣布向互联网转型的凯路仕烈风等品牌。
而综合来看,林林总总的所谓“互联网自行车”,无非主打的就是5个噱头:
1. 智能化:引入各种里程运动监测系统,及防盗、定位等与手机相关联的升级;
2. 混合动力:加入电动机和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支持骑行的同时也为各种智能设备供电;
3. 别致造型:从700Bike的文艺范儿到乐视超级自行车的拉风,拼颜值是个基础项;
4. 进口配件:德国的油压碟刹、法国的轮组、芬兰的骑行配件,一辆全大牌的组装货;
5. 整合服务:联通的专属数据流量、平安的骑行意外和车损险、O2O的销售模式,卖的不是硬件是生态是服务。
噱头背后,是“互联网自行车”们一套不同于一贯的低价甚至免费的互联网思维的玩法。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定价在两三千左右,高端的版本甚至过万,这几乎比马路上正在骑着的超过99%的自行车都要贵,几乎是比肩电动车了。
此前,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曾在7至8月间所谓“互联网自行车”批量发布的当口调查和分析过国内自行车的主要用户,并将其分别概括为学生、近程上班族、去菜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及骑行爱好者4大群体——对于前三者而言,对购买成本的考量往往占据主导;而对于专业的骑行爱好者,品牌、质量和性能则是首要考虑的要素。
显然,以上4类群体并不是“互联网自行车”的目标受众,需求低的嫌贵,需要高的嫌不专业。
乐视体育副总裁李大龙在4月与飞鸽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就表示,“真正对这款车感兴趣的人,他绝对不是一个高端、专业的运动发烧友,而是真正每天在城市里生活的普通人群,用iPhone的人群、用三星等手机的人群、用我们乐视超级手机的人群。”
而在上个月刚刚推出全新烈风品牌的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也认为,在自行车行业复制小米模式,为专业级的产品定出“平民级”的价格打造爆款,是改造这个“业态仍停留在90年代水平”的行业最佳的方式。
而最终回过头来,正如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在乐视与推出超级自行车后分析的那样,“互联网自行车”们瞄准的仍然是一个相对大众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是一个中高端的市场。更“狭隘”的说,它们可能是互联网圈子、骑行爱好者圈子及一些中高收入有着运动情怀的白领阶层。
不论你是否属于这些“互联网自行车”想象出来的目标群体,也不论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庞大的市场已经摆在了这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自行车销量约为3000万辆,年销售额为240亿元左右。虽然作为通勤工具的汽车和电动车的快速普及对自行车的需求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后者作为运动的兴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上述影响——以成熟的欧美市场为例,自行车的销量约占人口比例的5%,以我国现有人口保守的3.5%的比例计算,国内的自行车年销量未来可达到5000万辆,销售额升至500亿元。其中,运动休闲自行车将达到3500辆,再加上装备、零件等配套产品,市场空间相当广阔。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和对于健康生活的日益重视,自行车行业和消费者们正在合力构建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在互联网连通、颠覆一切传统事物的今天,自行车无疑只是等待被改造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也许再过两三年,今天的噱头和拉风就将变成随处可见的常态,所谓的“互联网自行车”也都变得见怪不怪——的确,当大家都智能了,也就无所谓新鲜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