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流量不清零很重要,但促进流量消费才是关键

运营商注量经营的重点应该是开展B2B2C的服务,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要想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就必须采购运营商的流量,双方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达到三赢局面。

国庆长假前一天,三大运营商发布通告,宣布从10月起实施当月流量不清零政策。一时评论纷纷,行业内认为运营商实施流量清零政策是委屈求全,没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有违于市场契约精神;但大众舆论却并不卖帐,依旧诟病三大运营商流量不清零政策不彻底,质疑不清零时间为何只是当月,而不是无限时间,而且,还批评三大运营商流量资费过高。

流量清不清零,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大家站在各自的角度,都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头上顶着一顶“垄断”大帽子的运营商,显然在话语权上不占优势。流量不清零的玩法,在全球电信运营市场上几乎找不出几家运营商在玩,但在国内,舆论却一致要求三大运营商必须这么玩,而且还把总理的话作为尚方宝剑,要求运营商立即实行,全然不计运营商后台计费支撑系统是否需要时间改造、投入成本巨大的问题。

一个“流量清不清零”,让运营商觉着委曲,让用户觉着不实惠。如今这一政策开始实施了,估计实施的过程中,舆论还会有微词,用户依旧会抱怨,因为他们要算帐,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这是后话,不去讨论。但是分析“流量清不清零”政策实施的前因后果,不难发现,围绕“流量清不清零”的争论,实质上是通信服务从语音服务向流量服务转型,用户信息消费形态改变过程中,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一次大碰撞。(本文首发《通信世界》10月15日刊)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200M,达到205M。公报显示,2014年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7.91亿G,同比增长95.1%,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6.8%,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有13亿手机用户,4G用户将近3亿,人们的上网流量在不断增长,预计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会达到现在的1000倍。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量使用情况就会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方面是用户要求流量资费降低,流量使用情况透明,一方面是运营商语音收入下滑,流量经营增量不增收,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KPI考核机制下,无法让利给用户。这一对矛盾,在通信服务市场转型变革时期显得突出,最终以流量不清零的方式展现出来。

有矛盾未必是坏事,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决。大势所趋,从通信业近二十年发展的轨迹看,无论参照当初的移动通信资费降低,还是固网宽资费调整,都可以看出,流量资费的大幅降低都是指日可待的。不过,目前这一矛盾的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是流量不清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次三大运营商推出的流量不清零,其实只是当月不清零,而且不包括附加流量、赠送流量,所以被诟病不彻底。但运营商确实也是有苦难言。要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运营商就得对现有计费支持系统大改造,这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成本投入巨大。此外,流量不清零的实施,也让运营商收入压力增大。因此,流量不清零要以渐进的方式推进。面且,在这一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一些波折,市场和舆论需要一些耐心。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流量资费终将不再是核心问题。

二是促进流量消费是关键。通信服务讲规模效应,2G时代人们关心的是语音资费,最初移动通信是双向收费,而且非常贵。在2003年以前,人们用手机打电话时还是会很在意时长的。但是现在,13亿移动用户,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人们用手机甚至煲“电话粥”,为什么,就是因为移动资费大降低了,人们用得起了。反过来,这又促进了移动用户数量的大规模增长。现在流量应用和当初移动电话发展初期一样。但对于运营商来讲,流量经营增量不增收却成了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运营商头痛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呢?在于商业模式变了。语音时代,运营商居于产业链的顶端,主导产业链的发展,当年梦网模式就是例证。但到流量时代,运营突然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信息服务,OTT应用直接将运营商打到了一个管道商位置,只能看着BAT这样的公司大赚钱,自己却还要承担网络建设、维护的压力。BAT的服务出问题了,用户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问题,而是先指责运营商没有做好服务工作。如何改变流量经营增量不增收这一现状呢?我认为,运营商应该将注量经营的重点放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身上,而不是直接面对用户,即要开展B2B2C的服务。也就是说,这些互联网公司要想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就必须采购运营商的流量,双方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达到三赢局面。其实这种合作模式在3G时代就已有,当初广东联通和腾讯、PPTV都曾尝试过流量经营合作。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