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那肮脏的内燃机汽车\"

前不久,大众公司在排放测试中作假的行为被发现:其真实排放值超过美国法律标准50倍之多。在大众坦白之后,其股价暴跌,CEO被迫下台。而我相信,这一事件影响的不仅是大众汽车自己。

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的偶然所组成的必然

就前不久,大众公司在排放测试中作假的行为被发现:其真实排放值超过美国法律标准50倍之多。9月22日大众汽车承认在全球1100万辆柴油车上安装了尾气作弊装置,这一坦白迅速让其股价暴跌,随后,CEO被迫下台。

而我相信,这一事件影响的不仅是大众汽车自己。全球的汽车行业都被被卷入了这场严重度远超“安然事件”的丑闻中。事件爆发的第二周,全球公开上市的汽车企业市值蒸发了2千亿美元。影响还会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发酵:监管部门会在颁发许可时会更加慎重,并且在实际测试时会更加严格,这会导致柴油机完成测试变得更难,或者更贵。

在此,我不禁大胆预测:内燃机的历史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但大众事件可能是拐点,这一丑闻可能将成为压倒内燃机汽车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按照摩根斯坦利的预测:“不是所有的内燃机技术都将在10到15年内消失,然而,最初的改变可能会在未来的3至5年内发生,惊艳市场。”

谁将颠覆内燃机车的产品?

那么颠覆内燃机车的将会是什么产品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它分析机构针对未来内燃机汽车、混动车、纯电动车以及插电式混动车购置成本的变化趋势所作的预测:

2013年国际能源属(IEA)曾经预测,到2020年,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将下降到300美元/千瓦时。而美国电动汽车联盟(Electrification Coalition)则在一份关于电动车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的报告中预测:随着电动车制造成本的快速降低,其成本竞争力将很快超越内燃机汽车。到2024年,内燃机汽车的购置成本预计将全面高于混动车及纯电动车。而现实情况则更加乐观:从2007年至2014年之间,全行业平均成本就已经从1000美元/千瓦时下降到410美元/千瓦时,平均每年下降14%,降速超过预期。

在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下降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积极推进对电动车的政策补贴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燃料电池车却面临加氢站建造成本高昂,短时间内很难普及的课题。一切天时地利人和都表明:电动车将成为杰出的选择。

谁曾杀死了电动车?

2006年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车》的纪录片曾经揭露了一场上个世纪由石油巨头、大车厂、以及金融资本联合导演的对于电动车这种颠覆性的新型产品的残酷谋杀。

这部影片上映时电动车行业曾濒临死亡。9年后的今天,电动车再一次处在了历史的“风口”。在巨头们仍旧对割自己的命踌躇不前的时候,汽车行业中反而涌现出一批初创企业。而我们的团队——智车优行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特斯拉可以长达17年不盈利,我能做到么?

这些从电动汽车切入的初创企业中有的制造电动车,还有的为电动车企业供应电池,或提供极速充电服务。但对于从造车这个口切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大家却面临同杨的问题:庞大的资金压力如何解决?电动车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传统汽车巨头来说,花10亿美金研发一款车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初创企业来说,这就是个天文数字。”

作为立志进入电动车领域的创业者,我首先也要接受这两个问题:“靠拿政府补贴能撑多久?”;“特斯拉可以长达17年不盈利,你能做到么?“

外来者造车,如何发力?

汽车是一个有百年积淀的传统行业,行业的壁垒已经筑起,外来者要怎么进入?

我认为,互联网公司更应该以轻资产的方式切入,巧妙利用前人积累的资源优势。

生产方面,与手机行业类似,汽车行业也有向代工模式转变的可能。早期诺基亚自建工厂,后来苹果、小米找富士康代工,走轻资产模式。而在汽车行业,中国已经积聚了大量过剩产能,我们找传统车企代工,代工厂利润不一定低于自己品牌销售的利润。

销售方面,传统汽车销售走渠道重资产路线,而随着国家逐渐放开4S店品牌销售限制,汽车销售也开始逐步采取轻资产模式,网上销售与线下体验店并行,未来,出现汽车超市也变得大有可能。

敬畏传统、大胆创新

“敬畏传统、大胆创新”一直是我们团队奉行的造车理念。

新闯入汽车行业的“新人”并不能以对立的姿态杀入传统汽车行业,也不是张口就妄图替代传统车企,要做的是用自己的互联网基因重新“定义”汽车,以轻资产的模式造辆“用户体验”更好的车。互联网公司负责产品策划、系统研发和造型设计,至于设计如何落地并实现工程化,可以以“外包”的形和国内外有经验、实力的汽车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并将通过代工实现量产。

走传统的造车路线需要养活工厂、4S店。而“新人”是光脚的,摆脱了传统造车行业重资产模式的负担,变得不再有负担,而创业公司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好的,生产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要讨论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了。

万物互联下的新机遇

汽车行业正面临的百年不遇的转折点不仅只有“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发展”而已。另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则是“非智能汽车向智能汽车发展”。

互联网已经由各种终端渗入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智能化终端产品也不再仅仅是某一种硬件设备,而更像是一个数据输入端口,通过内置在设备中的软件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技术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甚至为自身创造出新价值。同时,这些重新定义的终端,也将对人类的生活模式、感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在万物互联时代下,汽车是否可以像其它硬件一样产生全新的价值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电子设备迅速的占领着用户的各个时间阶段。与互联网深度影响的其他场景相比,目前汽车上的互联网应用却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实时资讯、导航和在线音乐等有限功能,并受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其交互体验、便利程度和更新速度长期受到诟病。

万物互联时代下,汽车是否可以像其它硬件一样产生全新的价值呢?

一辆“懂你”的电动车

真正的智能汽车与非智能车的差异巨大,过去车载系统仅起辅助作用,关掉导航、娱乐系统汽车照样可以启动运转;但在我们定义的智能汽车上,智能系统将占据中枢地位,“大脑中枢”与“四肢”紧密结合,软件控制硬件。

在用户驾驶过程中,车载智能系统会深度地挖掘各种行驶数据,并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在进一步的整合性分析中提炼更有价值的信息建议:比如,从GPS数据可活动位置信息;从车速可以获得路况信息;从油门、刹车、方向盘等数据可以得到用户的驾驶习惯;从空调、雨刮器等数据可以得到道路的天气信息等。

智能汽车提供的第一个优化就是针对汽车自身的优化。除了可以自检诊断、带来更个性化的车内体验外,主动安全性功能的加强将是重点:在事故没有发生的时候提前预警、规避事故。交通会更为顺畅。

除此之外,围绕着车的服务也将发生变革——用户行驶大数据活化后可以诞生出更多的优行服务:比如个性化保险,还可以通过线上诊断、提前提供解决方案、导流高品质维修店等方式促使维修更高效。

最后一层的优化则是开车人的生活这个大环。智能汽车通过联网,将贯穿吃、住、生活和工作,将智能汽车、基础设施、智能家庭、智能穿戴、智能终端融为一体,实现互联互通。

而互联网公司正式要利用自己:快速、个性、互动、服务上的优势来切入汽车行业,不仅制造冰冷的移动工具,而是软硬融合提供优行服务。

让路上的车越来越少

最后,我们要抛出智能汽车的终极梦想。

通过每一台车的智能化,使得整个交通系统拥有了高效的运转能力,而此时,在与共享经济模式有效的结合,汽车就会诞生出新的生命。人不必再拥有一辆汽车,你想何时使用时就可以使用。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这种新的用车方式的时候,我们会接近一个更符合大都市生态的结果: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少了。

汽车大国和汽车强国之间差什么?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技术上,我们事实上已经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这个差距有多少呢?5年,也许是10年。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60多年前,当我们开始计划生产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10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技术差距是多少年呢?30多年前,当上海开始生产大众汽车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技术差距又是多少年?

我们充分相信,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最小的,而所具备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的条件是最优越的。

为强壮的四肢装上发达的大脑

正像《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指出的那样,“新能源+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升级的最佳突破点。中国传统的庞大汽车工业中,制造肌体过于发达,但研发大脑偏贫弱,品牌价值不足,资源配置存在错位等存在这各种顽疾。而抓住智能新能源这两个转折点,实现弯道超车,是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唯一机会。

汽车,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本源在于服务于它的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说的以人为本。当我们的汽车用户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不断向“环保”和“智能”进化的时候,汽车也必须以新的姿态融入它的使用者的生活之中。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苛,但是也无比有趣的要求。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