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太大扯到蛋 细说小米玩儿跨界的阵痛和隐忧

小米又要发新品了,听说这次是“次世代”的产品。我们今天不谈吹牛B的问题,来谈谈跨界。

中国派 粥粥

小米又要发新品了,听说这次是“次世代”的产品。我们今天不谈吹牛B的问题,来谈谈跨界。宝马X6之于X5是跨界,日产逍客之于轩逸是跨界,本田歌诗图之于雅阁也是跨界。汽车圈子里的跨界新闻数不胜数,只不过这些都是产品层面的,当然也并不在今天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主要谈手机与智能硬件产业,这就不能不说说小米。在一些消费者的印象里,小米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手机制造商;但是在更多发烧友的眼中,小米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界大咖”,从最早的手机业务到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的跨界玩儿得神乎其神,而且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也打出来了。毫不掩饰的说,我也是小米跨界产品的用户,我现在手头就有小米路由器、空气净化器与体重秤。可能很多人会说“用小米的东西实在太屌丝了”,但很明显我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我想用就用,你想说就说,两不耽搁是吧。

废话说多了。在小米进入智能家居领域之后,现在又爆出的消息是小米笔记本、小米汽车、小米装潢、小米金融甚至小米房地产等等。对于一家初期主营智能手机业务的企业来说,现在能跨界到这个水平或者说能够爆出如此多的跨界传闻确实令人惊讶。为什么小米不老老实实的做手机?为什么小米要在其他领域中一展拳脚?小米跨界的步子这么大,会不会扯到蛋?今天先不谈小米汽车房产,只说说小米的智能家居与生态链。

喜忧参半的手机业务

小米是做手机起家的,那么自然就要从手机这个角度说起。小米创立之初依靠MIUI系统积攒用户,通过一年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强的第三方安卓ROM团队,之后推出第一看小米手机,凭借出色的性价比与之前积累的用户快速打开市场,攻占2000元以内价格档。而彼时同等配置的产品如三星、索尼等基本都在3000元乃至4000元的价位,小米的性价比优势不言自明。通过MIUI老用户的粘性、新用户的拓展与持续开发高性价比手机这几条路,小米在短短几年之内以极快的速度攻城掠地,将一众山寨机秒杀的无影无踪,也将三星、索尼等高端品牌的市场份额蚕食不少。

2014年小米的出货量目标是6000万台,而2014年上半年的业绩就已经超越2013年全年,在2014年底也完成了既定的出货量目标;但2015年小米计划的1亿太出货量目标却难以实现,并且2015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为3470万台,按照这样的趋势,2015年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雷军将2015年的出货量目标下调至8000万台,这也是小米发展增速首次下滑。其原因不难料到,小米依靠高性价比路线快速占领市场,但其他竞争对手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也快速跟进,“以致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小米原创的手段反过来遏制小米。魅族、荣耀、大神、酷派等众多竞争对手开始对小米进行围攻,加上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与偷换配件丑闻,小米的日子显然不好过了。在既有的智能家居布局上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拓展,似乎也是为了分担手机业务的风险,降低手机业务的压力。

智能家居没那么好做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米似乎也闻到了一些味道,在饱和市场与充分竞争中谋求高发展增速已经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在业务层面进行转型也是势在必行的。当然小米的智能家居业务开展最早,当时小米是想以MIUI用户群的粘性为基础进入智能家居行业,以智能路由器为中心拓展周边设备。但小米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小米的智能路由器虽然功能强于同期市场上的产品,但路由器的排他特性决定了一户家庭里极难有第二台路由器,一旦产品难以达到用户的预期,用户就会对产品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即便进行后续的软件迭代与硬件迭代都无法挽回用户。

在这一点上,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小米路由器的销量也远没有设想的好,不仅是稳定性与功能性上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价格上也存在一定门槛,最终用户还是会倾向于更加透明更加普及的TP-Link等等,因此很难说小米路由器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另外一个层面,小米设想以智能路由器作为智能家居体系的中心,这个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智能家居体系中并没有一个传统意义的中心,也没有明确的设备入口。更深层次的解释是,智能家居市场是典型的“长尾市场”,20%的产品可能会带来80%的销量,但是其他80%没那么热门的产品在长尾市场中的利润很有可能超越那20%的热门产品。小米将智能家居的中心押宝智能路由器,这显然就忽视了“长尾市场”理论,并且实际上也应验了。并且现在的智能家居讲求“万物互联”,而不是“一点辐射周边”,小米路由器的实质就是一个神经中枢,通过它来中继控制其他产品,这同样是不符合实际需求的。

成功的商业心理学

空气净化器与净水器的推出让很多关注者都很意外。这两款跟“电子科技”关系不大却跟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产品让很多消费者有了新的选择。小米的高明之处就是准确把握了商品价值的三部曲:买之前就已经了解的、买的时候了解的、买了之后都不知道怎么了解的,空气净化器与净水器恰恰就属于第三方面。因为效果并不像手机、电视、路由器、灯泡之类的产品那么直观,在没有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衡量小米产品与其他高价产品诸如巴慕达之间的差异。

买了之后都不知道怎么了解,更不清楚跟高价产品比起来差在哪儿,这样一来价格就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加上华北地区严重的雾霾与日益恶化的水体,小米空气净化器与净水器就成为大多数“不那么有钱的人”的首选。小米推出的这两款产品“戳穿了行业高价泡沫”,再一次聚拢了相当高的人气,创造出了更大的话题性与辩论性。或许在小米眼里,销量高低并不是第一位的,能够通过几款产品或几个事件将自己的品牌炒作起来、俘获一大批对高品质生活有向往但又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这才是小米的最大初衷。并且相对于智能手机的人手一部甚至人手N部,空气净化器与净水器只能做到一户家庭一套,销量肯定是比不上智能手机业务。但是在足够的价格诱惑面前,不太懂行的消费者很可能会选择小米而不是巴慕达、飞利浦或者3M、霍尼韦尔之类,小米在这个领域里有了产品、开辟了疆土,还赚了吆喝、吸引了人气,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生态链阴云密布

小米财大气粗,这是毋庸置疑。即便雷军再耍猴,即便红米Note2再换配件,都不能否认小米在国内乃至国际互联网创业企业中的骄傲位置。从小米成立之初的“软件+硬件+服务”的模式来看,雷军就是要避免小米成为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或单纯的软件公司,努力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融合了软硬件与服务内容的平台型企业。很明显,当时的小米给自己的对标企业设定为高大上的苹果与三星;但是随着腾讯依靠微信成功布局生态、苹果围绕硬件产品与服务推出智能家居布局,雷军也看到了发展的机会,于是乎又是一套“优雅的照搬”,在手机业务发展正劲的2014年推出了智能家居布局,这样一来,文章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但是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布局比腾讯更加闭环,如此一来显然会对其投资的众多中小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小米对被投资企业(或称合作伙伴)的要求异常苛刻,并往往带有某种排他性协议。小米在生态链布局中处于顶端地位,拥有生杀大权,对于被投资的中小型初创企业来说的消极影响甚至大于小米投资带来的盘活作用。结果就是要么这些企业接受小米的“不平等条约”,为小米生产毛利较低的爆款产品;要么被小米入股做OEM产品直接冲击竞争对手的市场。

影响是负面的。小米生态涉及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杀成一片血海,小米手环的出现直接让很多制造智能手环的企业直接倒闭,小米铝合金鼠标垫的出现也逼死了一大批企业。简单粗暴的“低利润、高出货”模式让小米尝到了生态布局的甜头,但是也让整个行业蒙受恶性竞争之苦。道理很简单,一款价格低、品质较好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但那些价格较高、品质更佳、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就会被排挤,正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不少有良心的企业被小米生态逼死逼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应该是一种悲哀。

另外一个角度,被小米投资的初创型企业在经过小米模式的洗脑之后,难免会沾染上小米的影子,在自家产品线上也有所体现,这是创造力与想象力被小米扼杀的结果;同时这些初创型企业长时间为小米生产产品,会在不经意间给消费者传达出“低值易耗品”的信号,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与定位转型是相当不利的。由此可见,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链给小米带来了利润,给被投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好,但长期来看容易使行业陷入低价竞争模式,这两方面还较难权衡,所以需要更加辩证的看待。

小米玩儿跨界的风险

随着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与更广阔领域的快速扩张,小米在不同层面上犯错误的几率也是相应提升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是成几何倍率的提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控制小米生态体系的合理性增长,同时将“猪一样的队友”犯错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会成为雷军关注的重点问题。就像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一样,发展不仅要讲究速度,更要讲究质量。没有质量的高速发展有如累卵,为了扩张而扩张很有可能尾大不掉。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上已经迎来发展的天花板,手机业务之外的扩张势在必行。

但是对于小米来说,维持手机业务的稳定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产品层面的创新是必须的,否则会被竞争对手步步赶超;维持智能家居生态链需要深入优化,带来利润的同时必须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说句空泛一点的话:既然小米在业内拥有标杆式的地位,那就必须拿出点表率作用来,做一行精一行,而不是做一行毁一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