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坚持只为实现人机交互之梦 今日拿到谷歌C轮融资

从语音搜索开始,“出门问问”借助微信积累了第一批早期用户,腾讯评为“十大公共账号”。后期发展APP,避开了砸钱刷榜、换量、广告位的形式,策划了“Google Glass”粉丝见面会行动,成功将“出门

◆ 从左至右分别为“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联合创始人李媛媛、CTO雷欣

文| 铅笔道 记者 戎枳潓

►导语:

2012年晚上,陆家嘴的江景在清冽的初秋中,透亮而闪烁。

李志飞和李媛媛两人漫步在外滩边,看着正在建设的上海中心感慨万千。前一天,他们用8000元/月的价格,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租下了一间“最破”的办公室:夏天经常断电,一楼是菜市场,然而办公室的窗户却久久地望向上海中心。

“前两天回上海,我看见它已经建起来了。回想起来,在这个民宅商住两用楼,我们看着这个塔是怎么一步步起来,挺令人激动。”李媛媛娓娓道来。或许在她的记忆中,“出门问问”和这座塔一样,不紧不慢地稳扎稳打。

“出门问问”的主要产品有三个:1、基于语音搜索的APP。用户语音提问,就可搜到吃穿住行的相关服务。2、中文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3、智能手表Ticwacth。

◆ 早期微信版“出门问问”语音搜索界面

从语音搜索开始,“出门问问”借助微信积累了第一批早期用户,并被腾讯官方评为“十大公共账号”之一。到后期发展APP,他们避开了砸钱刷榜、换量、广告位的形式,策划了“Google Glass”粉丝见面会行动,成功将“出门问问”品牌打响。

随后,他们切入全球首款中文智能手表及操作系统Ticwacth、Ticwear。通过“全球刷表”、“软硬发声”的模式,在市场上塑造了Ticwear和Ticwatch智能手表品牌。

◆ Ticwacth智能手表

2014年8月,适逢诺基亚裁员大潮。为了更好地软硬结合,李志飞和李媛媛俩人在诺基亚门口拉着小旗子、搭着小桌子,拉着诺基亚员工,从早聊到晚。挖人的同时,俩个门外汉第一次弄清楚各个元器件。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新 品牌之下,供应商的磨合让他们倍感煎熬;产品众筹后,曾有人通过IP地址找到公司地址,拉着横幅闯进公司,拿着手机录音器指责“为何Ticwatch跳 票”;为了将Ticwear搭载在MOTO360国行版中,李志飞立项“达摩行动”,在技术完成后,却被MOTO一通电话取消……好在之后一切尘埃落定。

他们和Google、MOTO有着说不尽的千丝万缕。今年9月,MOTO360 二代中,“出门问问”已经与 Google 在语音搜索方面达成独家合作,成为Google Now 在中国的解决方案。10月,“出门问问”获得Google的C轮投资,成为 Google 在 2011年主体业务抽离之后,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投资。

“解决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是我们的梦想。别人看不懂我们在做什么,但是我们的故事很长。”

注:“出门问问”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作背书。

回国创业

2012年,李志飞带着“解决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理想,放弃了谷歌总部科学家的职位,毅然回国创业。回国之时,除了机器翻译研究外,他带走了谷歌文化的员工手册。

回国后,还在倒时差的他,一头扎入没有窗户的小酒店,打开门之后散发着一股霉味。“每天早上,他逼着自己吃四个包子,因为一整天可能都吃不了饭”,李媛媛回想起那时的李志飞,“他每天倒时差见很多投资人,3天见了8个。”

跟红杉的见面是在去机场的车里。“当时红杉的伙伴都没有时间,说马上要飞,于是志飞就陪着他去了机场。在路上,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用语音搜索去做下一代的搜索引擎。”

那时的“出门问问”只有一个简单DEMO。“是一个没有界面的手机APP,你说一句话,它在网页上帮你把答案找出来,只能找出人名、城市名、时间。你可以问中国国家主席是谁。”

它的一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与李媛媛聊天时,回忆起2012年遇到志飞的情景:“遇见他的时候,我就想好吧,那就投吧,支持留学生创业呗。”

一个粗糙版DEMO+一个人的团队,“出门问问”获得了162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

搞定投资后,李志飞的一个电话拉来了他的联合创始人:前Microstrategy高级经理李媛媛。当时她从美国刚回到国内,一直希望生活更有挑战。“我就 看重2点,是否专业、是否有激情,当一个人的专业和他的兴趣热情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能迸发出力量”。李媛媛选择了相信李志飞,双方一拍即合。

谷歌的魅力

“出门问问”在上海起家。两人跑遍上海,最终选择了陆家嘴中最破的一个民宅作为办公地点,8000元/月的房租是他们的第一笔开销。

当时,上海中心刚刚开始施工,在这个一楼是菜市场的商住两用楼里,他们挑了一间窗户直对上海中心的房间。“我们当时看见在其他几栋大楼中间,上海中心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建起来,非常令人激动”,在她的回忆里糅杂了对“出门问问”未来的期许。

只有一个DEMO的“出门问问”,需要抓紧时间招人开发产品。当时一穷二白的两个人,坐在客厅里,憋着招聘贴的文字。招聘贴上,洋溢着两人所有的激情:“我们是一帮希望改变世界的人,希望用技术去探索下一代的人机交互,我们希望你能一起加入我们”。然而,发到交大、浙大、南大BBS的招聘贴,犹若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事情出现转机。一天,两人在办公室突然收到很多封来自南京大学的简历。不明所以的李媛媛,挨个打电话询问投简历的学生。“后来,我们从一个学生口里得到了答案,南京大学有一个老师看见了我们求贤的帖子,帮我们改了一个标题,还加了三个感叹号:谷歌大牛回国创业了!!!

◆ 联合创始人李媛媛

俩人第一次意识到“谷歌”两个字散发的致命魅力。“谷歌在中国除了技术背书外,还代表了整个公司的气质。”李媛媛笑着说道。调整招聘思路后,10人团队很快到位。

李志飞把Google的基因和文化注入到“出门问问”,从工程师的coding style、 code lab、code review机制,到每周五的TGIF分享,“出门问问”都在遵循着Google的标准和文化。2014年初,语音识别科学家雷欣以CTO的身份加入“出门问问”,他曾与李志飞同一天加入Google美国总部。

“出门问问”的征途发源于这个秋天,一间可以随时看见上海中心的办公室。那时,没有人知道这家以Google标准践行代码和文化的创业公司,会在3年后,拿到Google的投资。

以微信为突破口

2013年,微信以燎原之势进入公众视线,一时间语音识别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出门问问”来说,终于找到了技术落地的载体:为了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以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微信是现阶段的不二选择。

但作为一个不知名的新公司,和微信合作近乎不可能。“微信团队非常注重用户体验,所以它没有把所有东西开放。最开始要去跟它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只能另辟蹊径。“工程师思维”的李志飞选择了不一样的路:黑客。“我们自己拦截语音,中间做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再把结果给它塞回去,然后微信在这边给一个回复。一切都要发生在微信倒计时三秒的过程中。”

流程拟定完毕后,“出门问问”选择了跟O2O垂直搜索领域相关的四大领域:飞机、火车、酒店、美食。由于创业早期阶段资金缺乏,数据均来自大众点评、12306等。“我们为他们做语音接口,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数据,当然它是加密的。然后去训练我们模型,体验能做得好一些。”

模式跑通。当用户打开“出门问问”的微信账号询问:“附近有没有50块钱左右吃小龙虾特别好吃的地方时”,“出门问问”会将问题自动判定到美食→50块钱的价格范围→小龙虾是特色菜→结果反馈至点评数据→判断地理位置→匹配完毕→卡片式结果输出。

出乎意料。在“出门问问”上线几天后,后台多了一名微信ID为“Allen Zhang”的用户。“太激动了,而且他在后台不断地问、不断体验我们的产品。”于是李志飞只身来到广州。“张小龙当时的原话是觉得我们做得挺不错,这是下一代生活搜索的雏形。”

话音落地,合作启动。“出门问问”成为第一家拿到微信语音接口的团队。同年7月份,并在2013年被腾讯官方评为“十大公共账号”之一。微信天然的语音入口+海量的社交数据,成为“出门问问”最好的试验场。

调整产品功能

和微信的合作,代表着“出门问问”从纯技术的后台第一次拥抱了真实用户。工程师思维碰上用户思维后,他们不断打磨产品模型。“我们最开始对用户特别工程师思维,后来发现这样不行。”

调整范围主要针对2点:

搜索范围扩大化。早期为了凸显“出门问问”搜索工具的性质,弱化无聊解闷“陪聊软件”性质,李志飞将领域集中在出行方向。

然而,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娱乐需求总是存在。“我们发现,还有一半的需求没有被解答。我们对接下来的需求进行分类。发现用户是希望看电影、找团购、交友、听音乐、找银行厕所餐厅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于是,“出门问问”由最初的四大品类,逐渐拓展到80个搜索品类,后方数据支持合作公司累计达100余家。

“出门问问”用正常人说话的方式优化语言。在早期宣传点中,它主打“13层维度”的信息搜索。“我们能找到陆家嘴附近一千块钱左右的五星级酒店有停车场、免费WiFi,特别特别长的这种句子。我们在所有的宣传当中都是去主打这一点,后来发现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去说话。”李媛媛说到此处,忍不住笑出了声。

一方面“出门问问”不断优化语义分析,一方面通过用户反馈发现需求,不断拓展搜索品类。这为与谷歌的合作打好了基础:“谷歌跟我们合作,除了看重搜索的准确率之外,数据的本地化也非常重要。Siri准确率还行,但是没有本地化数据,没有本地化合作伙伴,搜不出结果。我们是中立的第三方创业公司,数据来源是每一个垂直领域的巨头。”

试水APP

2014年初,“出门问问”进入APP领域。在追求“必须有了APP才有了自己产品”的创业时代,APP早已一片红海。“出门问问”从微信几十万的大V,进入动辄上百万、千万装机量的APP市场,等同沧海一粟。

通过换量、推广位、活动运营等方式,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创业公司,大量烧钱砸下载用户,并非他们的初衷。

恰逢去年5月,谷歌对公众发售Google Glass。在这款“未来感”十足的产品上,“出门问问”嗅到了气息,从谷歌果断入手20台Google Glass,花了一周时间,将“出门问问”的UI进行调整,最终成功嵌入Google Glass。“虽然Google Glass可能不会永远地火下去,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去打造品牌和PR声音的机会。”

随后,“出门问问”开始巡回全国20个城市,举办近40场粉丝见面会。“我们借着Google Glass的势头,把APP给做上去了。你对Glass说:你好“问问”,“问问”就出来了。然后说给我放个电影,电影就打在你的面前。我们是端对端的解决方案,它既能听懂你要什么,又能给你一个结果。”

APP的量上来了,用户的反馈却泼了他们一盆凉水。“粉丝给我们的反馈是特别酷。我紧接着说手机上有,你可以用。但是一落到手机上,他们会说不记得,会说吃饭时还是会点一下大众点评。”

必须转型。语音搜索这个偏未来的低频应用,必须占用某一个入口。那语音搜索究竟落地在哪里?下一代人机交互究竟落地在哪里?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

2014年6月底,谷歌I/O大会召开,发布Android L手机系统;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 Auto车载系统,全面布局可穿戴领域。会议上,Moto 360正式亮相。

时机到了。“Android Wear不再开源,不开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谷歌的服务用不了。这意味着在手表上使用应用的前提是:先给手表“翻墙”,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手表上若翻墙,手表数据是跟手机相连,相应地,你手机也得先去翻墙。”

于是李志飞决定,在开源系统Android 5.0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相比安卓三个月更新一次的频率,Ticwear保持每周更迭。“我们学习了小米模式。每周三内测,每周五发版,粉丝不断反馈建议。所以我们的迭代速度比安卓团队快多了。”

那会儿,“出门问问”尚未研发智能手表,载体自然落在了最受用户欢迎的Moto 360。它 发起了全球首个刷表行动,把Ticwear操作系统刷到当时出货量最大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Moto360上。“我们用鞋底做了一个橡胶底,再加上一根网线,做了一个所谓的“刷表神器”。通过我们的论坛发放刷表攻略,当时用户接 近一万。基本上全中国的摩托智能手表都刷了我们的系统。”

好玩的同时问题也来了。Moto 360没有扬声器、没有WiFi,这对重语音交互的“出门问问”来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如果要等摩托去迭代,太慢了。他每年可能就出一款产品。如果我们永远是依附在这些上面,那我们想要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可能永远也没有。”

于是,2014年7月,李志飞与李媛媛萌生了自己做硬件的想法。

软硬结合智能手表Ticwatch

2014年8月,诺基亚门口,摆着一台桌子,上面零散放着一个手机拆解后的全部元器件。

“你说说这块器件是干什么的?”

“你在诺基亚里面是干什么的?”

……

前一天,李志飞和李媛媛通过LinkedIn联系了所有诺基亚能联系到的人。第二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俩人在门口约见从诺基亚离开的员工,边问边记。一天结束后,俩人把做的笔记一对,迈出了进军智能硬件的第一步:搭建团队。

“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通过沟通对笔记,我们发现需要10个人的团队。电子、结构、PCB(印刷线路板)、RF(射频)等等”。李媛媛仍旧清晰的记得,10月1日,他们从诺基亚结束合约时,这10个人已经来到“出门问问”的公司门口。“太顺利了。”怀揣着感恩的她感叹着。

◆ Ticwatch发布会现场

智能硬件是件烧钱的事儿,面临着供应链、库存管理等多方面的考验。这对在“代码世界”中游刃有余的李志飞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让保守的制造厂商相信一个新品牌?靠梦想,可以激励“技术改变世界”的技术男,如何才能说服“远离技术世界”的传统厂商。

“我们要让他们相信手机已经进入了拼价格的时代,下一代的爆发点就是在智能手表上。”他们得一遍遍向不同的人讲述着未来的故事。

转机出现。15 年初上海,李媛媛将他们的计划发出去后,一家供应商的总经理穿着一双拖鞋跑了出来。这个上海男人,操着一口标准的上海话,行色匆匆:“我了解我了解。”据 他回忆,前几年,小米尚未成名之时,雷军来找过他。但他却将雷军推到了苏州的地方供应商,因此错过了一个改变时代的机会。

“感谢雷军、小米,他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用李媛媛的话说,“很多人见到了小米成长的故事,开始相信互联网模式。我们非常有幸参与其中。”

用“巧合”两字形容硬件的磨合过程并不为过。一方面,李志飞在尝试进入智能硬件,以摸索观望为主;另一方面,“全球刷表”行动吸引了Moto总部,李媛媛正在积极洽谈Moto进中国后,全线搭载Ticwear系统。

2015年2月,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协议落定。3月7日,Moto 360拟定中国发售,全线搭载Ticwear。中间不过10几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为此,李志飞成立了“达摩行动”小组,意旨通过谷歌官方认证,达到摩托罗拉的标准。

3月7日一早,李媛媛等到的却不是庆功电话。“由于联想对摩托的收购,我们做了战略上的调整,摩托的二代可能今年会全球发售。那第一代的产品就不会再在中国做了,这个计划搁置了。”

李媛媛乐天派的性格发挥了作用。“长叹一口气,我的第一反应是还好没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合作商。如果我们是一个独立厂商,仅靠合同上的承诺来养活这个团队,那一天我可能就已经挂了。”

计划搁置后,“出门问问”对智能手表从“观望”转为“All in”。6月,全交互智能手表Ticwatch正式发布。上线京东众筹14天,破800万元,创国内可穿戴众筹之最。

Google投资缘起

2015年5月,被联想收购的MOTO再次找到李媛媛。由于 Google 服务在国内被阉割,仍然需要中国系统来搭载运行MOTO 360。“这个时候他想了一圈觉得OK的团队,然后找到了我们。”

这是一次三方谈判:Google、MOTO、“出门问问”。“MOTO一直极力推荐我们。我们和Google沟通比较顺畅,这与李志飞身上的谷歌文化相关。 周末他们有在伦敦的团队,有在硅谷的团队,有在纽约的团队,然后再加上我们。四个时区是没有办法同时工作的。但是无论哪个团队,在什么时间跟我们发任何信息,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工程师永远会回复。”

这是一次合作试水。9月,在发布的MOTO360 二代中,“出门问问”与 Google 在语音搜索方面达成独家合作,成为国内 Google Now 的替代选项。

10月,“出门问问”获得来自Google的C轮投资,现有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圆美光电、及歌尔声学。“下一步,我们将用软硬结合的方式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发力智能可穿戴、车载、智能家居。同时涉足智能家居机器人,这是非常好的下一代人机交互载体。”

这个发源于2012年秋天的梦想,走了3年之久,从硅谷走到上海,从上海再到了北京。然而“星辰与大海”的征途刚刚开始。在陆家嘴最破的民宅中,仍然需要靠“Google”吸引人才的“出门问问”,如今或许可以在中关村骄傲地用“出门问问”四个字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