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的隐忧与困境 下一个爆发点该如何用力?

智能设备是下一个市场爆发点,开放的市场需要竞争,而在日趋饱和的竞争下,认真做产品、做技术、做研发才是正道。忽悠?扯蛋?撕逼?最好还免了!

中国派 粥粥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概念被谷歌抛出,一时间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各种所谓的“智能设备”,小到喝水的杯子,大到房子汽车,似乎任何东西都能跟“智能”搭上关系,而且这年头好像如果不跟“智能”沾边那简直就不叫产品。伴随国家“互联网+”的兴起,从大的层面上看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在各大城市纷纷立项开发;小的层面上,单车、水杯、电饭煲、空调等一切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一夜之间都成为了高大上的“智能化设备”;而从资本领域来看,只要是跟“智能设备”挂上钩的,不管是融资还是股票都表现的异常强劲,在这个奔驰进去奔奔出来的大熊市里都能逆市上扬,并且跟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没太大关系,而是与其炒作的智能设备概念相关。恰好过去几个月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那就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好了。到底智能设备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是锻炼了我们的智商?

“智能设备”真的智能吗?

智能是个很高深的东西,涉及到生命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等很多学科,显然在这里想给“智能”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就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所谓智能设备来说,其所标榜的“智能”往往都是被动的、后天的,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然后给出一个按时间、按地域划分的行为模式。这种东西很难称得上“智能”,至少跟我们理想中的智能还差很远。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主角手腕上的设备可以显示各种信息资料,在很多场合中也有近乎全能的管家,就好比《生化危机》中的皇后电脑。但很显然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智能设备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另一方面,最近的智能自行车也炒作的非常火爆。乐视智能自行车敢于叫到几万元的天价,也无非是在内部整合了一个能够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模块,动态化的显示天气、速度、坡度、踏频等数据。然而仅仅与智能手机相连就能称为“智能”了吗?很多骑行专用码表拥有同样甚至更强大的功能,人家也并没有标榜自己是智能设备。德国LightWeight轮组是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公路自行车轮组,其中有一款产品甚至在轮圈内部设置了胎压监测仪与胎温监测仪,这么高端的功能也没有被称为智能设备,这是不是显得国内很多品牌太浮躁了?

在智能家居领域,这种风气尤为明显。智能洗衣机、智能电冰箱、智能电饭煲,无非就是利用Wi-Fi与客户端软件来在手机上实时显示数据并可以进行控制,如此功能根本称不上智能,只能说是带来了更多方便而已。连个网可以遥控就是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家居用品;装几个大触摸屏代替仪表中控就是智能汽车。说到本质上,这些充其量只是一种装载芯片的强化产品,并不智能。我们还是要去手动操作他们,告诉它们我们的要求,并且给予足够的信息,它们才能完成这些任务、满足我们的需求。这种交互的模式与一把锤子,一张椅子,一件衣服的区别不大。说句不好听的,哪怕现在商场的自动门都比所谓的“智能产品”更加智能,它至少知道我来了,应该把门打开,请我通过。我们什么时候看着手机的时候,它会自动点亮、自动解锁?有人可能会说三星GALAXY S系列或者Note系列搭载的眼球控制功能,但那本质上还是被动式的,况且由于硬件方面的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不好用。

我们的隐私怎么办?

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目前的智能设备已经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大数据系统,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每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处于一种无形的监控之下。监控我们的并不是有关神秘部门,而是跟我们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设备。打电话、发短信会被记录内容,骑车或者开车出去会被记录路线,家中的作息习惯也会被智能家居设备记录的一清二楚。更不同说各种智能摄像头可能会有随时直播家中私密活动的风险。

这些事情都是智能化背后的隐忧,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的隐私似乎已经无处可藏。在大数据系统之下,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透明的,毫无秘密可言。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些设备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其所产生的后果可能难以想象。如果被政府部门用来监控每一个公民的生活,那更是毫无安全感可言。而目前国内在互联网隐私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很难说跟得上时代发展,加上国人隐私保护意识的相对薄弱,更令心怀不轨之徒有机可乘。设想一下,未来当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汽车......身边的一切都智能化之后,如果你的数据没有一个强制的、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方法,任凭厂商收集利用,信息之间产生交叉这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灾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的本意并没有这么玄乎,它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生活。试想一下,下班前一小时在单位用手机把家里的空气净化器打开,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家里的空气净化一遍;或者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回到家里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黄油吐司,这本来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坏就坏在某些或者很多商家把这个概念架空了,从一个原本很实在的功能变成了似乎高高在上的东西,就是让你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或者给你洗脑让你觉得这玩意就是黑科技,值得花一大笔钱去购买。实际上呢?你所付出的价格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购买产品本身,绝大部分都给厂家的宣传营销埋单了。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拥有数量众多的所谓“智能设备”。然后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你的手机上总是显示出无数的弹出对话框:

“您好,家中空气质量较低,请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您好,摄像头检测到宝宝在厨房乱跑,请及时看护保证安全”

“您好,今天户外空气污染橙色警报,建议减少出行”

“您好,晚间XX路段堵车严重,请绕行XX路段”

“您好,您已经2小时没有喝水了,请及时补充水分”

... ...

很难说别人看到这样的提示会怎么样,最起码我是会感到非常崩溃。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罢了,事情可能不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不过既然有这种可能,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智能设备到底是给了生活中的更多便利,还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忙碌?我们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那一堆通知信息而活?科技是为人服务的,不能成为生活中的负担。

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现在正是重新思考智能设计的时代,随着感应器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产品可以不再依赖于我们的信息输入去感知周围的情况,可以不再等待我们的命令去完成它应该做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它们完全可以自主的完成它们的任务。比如说,一个智能扫地机器人,它可以知道一个家庭所在城市的天气、扬灰程度、干湿度与人员活动时间等信息,安排自己的工作时段。它可能会事先询问,得到我们的确认,既不打扰家人的休息娱乐,也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清洁的工作。作为“智能”设备,它一定要有相当的自主意识与强大的学习能力,不再过度依赖主人的指令。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大数据系统,可以是传感器模块,甚至还可以有自动化的识别系统。简单地说,一个合格的智能设备不应该过多的询问主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是有针对性的、有自主性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换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正是智能设备蓬勃发展的时代,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人们的需求也逐渐被唤醒。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每一个厂商都“不忘初心”显然是不可能的。商业是要逐利的,既然是逐利的本质就要不择手段。但拜托在做产品的时候用心一些,动辄就开个发布会说自己颠覆了传统,时不时还来个秒杀谷歌秒杀苹果,如此轻浮的行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消费者似乎也采取了默许态度,但绝不意味着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智能设备是下一个市场爆发点,开放的市场需要竞争,而在日趋饱和的竞争下,认真做产品、做技术、做研发才是正道。忽悠?扯蛋?撕逼?最好还免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