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的同比下降和出货量增长的放缓,显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这也进一步导致手机厂商间的竞争真正进入“刺刀见红”阶段,“大淘汰”已不可避免,手机品牌的“消失”或将成为常态。
11月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手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5),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手机整体产量达16.3亿部,同比增长6.8%,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3亿部,同比增长19.9%,全球出货量占比达33.5%。2015年1-8月,生产104654.3万部,同比下降1.3%。2015年1-9月,我国市场手机出货量达3.81亿部,其中智能手机达3.44亿部,同比增长12.5%。产能的同比下降和出货量增长的放缓,显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这也进一步导致手机厂商间的竞争真正进入“刺刀见红”阶段,“大淘汰”已不可避免,手机品牌的“消失”或将成为常态。
互联网手机“快消式”品牌走向末路
“智能”、“高配”、“低价”三个点曾经一度引领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潮流,并诞生出像小米这样成功的互联网品牌手机厂商,甚至一度致使智能手机被贴上“廉价”的标签。如今,中国的众多智能手机厂商无一例外地开始发力中高端,努力地想摆脱价格泥潭把产品往上推,小米如此,魅族如此,华为更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用户品牌意识的回归,追求品质、享受产品已成为主流消费理念,用户曾经对“智能”、“高配”、“低价”的疯狂追逐已逐渐变为对品牌内涵的归属。
一两年前,高性价比手机的抢购曾经一度成为业内难得一见的“怪现象”,后来竟发展成为“普遍现象”,成为智能手机销售火爆的一个代表表象。而如今,互联网手机品牌的新品发布,配置依然很高,价格依然很低,不同的是“抢购”已变为“开放供应”,但已经不能再度引起用户的“狂热”,甚至有部分品牌手机还出现了滞销现象。可见风靡一时的互联网手机“快消式”品牌正在褪去“神话”色彩走向末路,而像三星,苹果等传统强势品牌,却保持着“强者恒强”本色。
强势手机品牌厂商的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
以三星、苹果为代表的强势手机品牌,在产品研发、技术积累、专利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正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大潮的退去而日益凸显,谁在“裸泳”的真相已经频临揭晓。而伴随着苹果的创新陷入瓶颈,三星却带领着安卓阵营异军突起,引领新一波智能手机创新潮。三星GALAXY S6 Edge+就是典型代表,在面临智能手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形之下,曾经开启高端大屏潮流的三星开始“激进”地在双曲面上进行了尝试。这可以看做是三星对自身优势的再挖掘,整合自身在供应链端的优势,利用曲面屏技术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构建不可复制到鸿沟。而S6 edge+集成了几乎三星所有的寄托,大屏,双曲面,金属机身,顶级硬配,使其成为三星“时尚+科技”理念的重要尝试产品。双曲面不仅工艺难度高,而且良品率极低,放眼整个手机厂商,或许只有三星才能完成这样的尝试。这就是强势手机品牌所具有的优势,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大的创新能力。曲面屏尽管在2013年已经问世,但目前采用这项技术的还仅仅三星一家,抛却技术专利的原因,强大的创新基因是三星完成曲面屏并将其真正使用在产品上的根本所在。反观国内一度被热炒的“无边框”,却在用户的一片嘘声中匆忙收场,倒是三星借着拥有双曲面屏幕的GALAXY S6 Edge+在智能市场表现抢眼。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强势的品牌厂商才有颠覆式创新的实力,才会真正推动智能手机技术向前发展。
二是,全产业链的技术实力。和苹果强在品牌、软件、服务不同,三星是强在自己全产业链的输出实力。从CPU到内存,从屏幕到感光元件,三星技术掌控了手机制造以及上游元器件的各项关键技术,这是众多手机厂商所不具备的优势。
三是,品牌建设理念领先。三星在广告上的投放想来出手阔卓,不仅大范围地赞助顶级赛事活动,还不惜重金请明星代言,以此来提升三星的品牌形象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甚至还史无前例地在中国启用中文品牌“盖乐世”,以此来迎合中国消费者。最近一年,三星似乎对科技产品的时尚品牌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从其新品GALAXY S6 Edge+就可看出,基本上脱离了其他品牌主打的“科技”概念范畴,主推产品的时尚理念。从产品的唯美设计,到市场推广、都渗透着浓浓的时尚气息。
这三方面的“硬”实力,在智能手机竞争已至白炽化的今天,其优势正进一步凸显。之前互联网“快消式”手机品牌,以低价为诱饵,借着智能手机普及大潮而大卖特卖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而最近几年因“乱局”而横生的诸多品牌,恐不可避免地如大浪淘沙一样,接受筛选,最终只留下“强者”。未来像苹果,三星这样的强势品牌将会继续引领智能手机发展趋势,甚至会出现“强者恒强”的新格局。
作者微博:@小编也疯狂 微信订阅号:小编也疯狂(id:xiaobianyefengkuang)
小编也疯狂的文章也出现在: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艾瑞专栏、界面、速途网、虎嗅、蓝鲸TMT、鞭牛士、搜狐IT、搜狐新闻客户端等媒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