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报看银行业的未来

银行通过资产扩张追求利润的模式将不可持续,银行业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平安银行 曹勇

16家上市银行已披露的2015年半年报数据令人失望,首先表明我不是卖方(券商)研究员,不习惯用隐晦的溢美之词来掩盖对数据的失望。201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归纳为8个字就是“不良上升,增速下降”。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841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1810亿元,平均不良率为1.31%。其中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暴露加快,不良率最高的是农行1.83%,其次是招商银行1.5%。最低的宁波银行0.89%。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同时,净利润增速同比大幅下降,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远低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今年上半年,“五大行”中净利增速最慢的农业银行同比仅增0.5%,工商银行同比增0.7%,建设银行同比增0.97%,交通银行同比增1.5%,中国银行同比增1.69%。那中国银行业整体情况如何呢?监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583亿元,同比增长13.96%,但到了2015年商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仅增长1.54%。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时代就要结束了吗?银行业负增长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吗?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解释就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调整和“ 去过剩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下行导致银行不良增多、拨备增多是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同时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个问题我们在此就不详细阐述了,还是留给经济学家们去讨论吧。

我们希望根据不同银行的数据来做一个对比分析。我们注意到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在2%以下,但也有4家股份制银行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除了三家较小的城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以外,全国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以15.02%增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带着疑问也可以说是兴趣,我把平安银行2015半年报找出来研究,希望从中找到平安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与众不同的奥秘。

平安银行公布的2015年半年报,半年末实现营业收入465.75亿元,同比增长34.09%,净利润115.85亿元,同比增长15.02%。利润主要增长表现为资产端规模快速扩张(主要来自贷款和非标资产),以及手续费和佣金(主要来自代理、咨询顾问费)收入大幅增长76.58%,收入占比29.46%,三分天下有其一。

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债科目吸收同业存款增长快速 ,2015年6月30日吸收同业存款5750.47亿元,相比2014年末大幅增加1895亿元;资产科目表现为同业资产科目向投资科目(应收款项类投资)加速转表,非标资产(信托受益权、资产管理计划)主要记入在应收款项类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下。半年报披露数据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2705.29亿元,其中含资产管理计划2456.37亿元,信托受益权94.14亿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含信托受益权751.48亿元;非标资产合计总额3301.99亿元。

为了追求利润,资产扩张成为各大银行竞相效仿的方式,平安银行也不例外。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平安银行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资产扩张。

目前银行资产扩张通常是怎么实现的呢?资产扩张有表内扩张和表外扩张两种途径,表内扩张主要表现为财务科目之间的资产转移,以前贷款科目向同业资产科目转移,实现监管套利。后来由于同业投资非标资产受到监管限制,聪明的银行又和监管玩起了捉迷藏,将同业资产加速向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下转移,毕竟表内扩张(表内鼓肚子)受到负债端、资本金和监管指标的约束,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于是部分激进的银行比如兴业、民生早就开始谋划布局表外扩张,走在了行业的最前面。

所谓的表外扩张指的是银行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资产管理计划)构筑体外的第三方资金池,投向银行自身的项目,对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券商、基金子公司)来说,这就是资产、负债两头在外的通道业务,无需对项目承担实质性风险,从而帮助银行成功地将资产扩张伸向了表外(表外鼓肚子)。

平安银行亦步亦趋,紧随其后,和平安大华基金子公司-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就堪称行业典范,监管要求平安银行披露自已发行和管理的理财产品,但对平安银行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发行并管理的理财产品不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只有表内资产这一块,至于表外,平安银行和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总规模我们也就不得而知。所以我们从报表中看到的只能是冰山一角。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下降,银行通过资产扩张追求利润的模式将不可持续,银行业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银行间的竞争将趋向白热化。(阿尔法工场公众号:alpworks)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