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赛银理财危机”启示:护好钱袋子的正确姿势

近日,媒体上流传着一则“平安人寿陷入60亿理财产品兑付危机”的传言,“60亿元”巨额资金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平安人寿也因此陷入风波。然而,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却回应,“这类传言完全子虚乌有。“事实究竟

传闻不实专家支招:认准责任人合理追偿

金赛银事件的起因,是9月中旬至今,多位购买金赛银公司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北京维权,声称是经平安寿险代理人推介而购买。事件被解读为“平安业务员兜售金赛银60亿理财产品”。

然而,这样的传言却遭到了平安相关负责人的驳斥,有关60亿的说法也与事实不符。“根据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统计,金赛银募集资金63亿元,尚未兑付的约30亿元。经前期排查,平安人寿个别业务员私下违规推介的规模,约1亿左右。”由此,可以厘清的真相之一,是金额与事实出入较大,仅存在个别业务员私下违规推介约1亿元。

所谓“冤有头债有主”。上述负责人承认,平安确实发现北京分公司个别代理人违规推荐“金赛银”公司的理财产品,然而平安人寿并非合同主体,也不是投资项目的合伙人、管理人等其他相关主体。同时,平安人寿并未委托、组织保险代理人销售金赛银等产品,平安对此不承担合同责任。对于1亿多涉及平安代理人的违规推荐销售,平安保险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这还需要必要的司法判定才可能确认。可以厘清的真相之二,是平安并没有陷入传言的“兑付危机”,从目前来看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推卸责任。投资者盲目将矛头指向平安人寿,是不明智的。

对于近期不断发酵的金赛银事件,投资者该怎么办?法律专家指出,维权的当务之急是申请冻结金赛银的所有资产,只有冻结资产、盘活变现,才有可能追回部分投入的资金。根据媒体曝光的产品合同显示,甲方均为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授权人处手签字“王维奇”。一位熟悉合同法的律师对此表示,“此事件的最终责任主体在金赛银基金公司以及该公司的负责人王维奇,因此建议投资者将更多关注点放在‘锁定金赛银及其基金底层资产’上。”

平安上述负责人也表示,“我们建议投资人通过司法途径,向责任主体金赛银基金公司追偿。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投资人,应采取合法、理性的方式维权,避免过激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所以,投资人持续地投诉、上访闹事,并不会改变案情的基本情况。

警惕平台不良风险引爆

金赛银事件引发的漩涡尚未结束。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金赛银事件只是行业风险的冰山一角,理财产品风险频频引爆背后的问题更加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地方平台贷款偿还压力陡然上升,银行不良风险也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同比增长57.24%,不良贷款率为1.50%,日趋接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不禁要感叹了:连强大的商业银行都出现了资产规模收缩、不良加速形成现象,P2P与民间理财资产质量的风险状况可想而知!

就拿金赛银为代表的理财来看,很多理财平台本身优质资源就非常有限,加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风险怎么可能比银行更低!更是有相关数据显示,很多理财平台的逾期风险80%来自于资产端的项目质量,可以说项目是否优质直接决定了平台的逾期和坏账情况。

一位理财专家对此表示,“一方面,很多平台自身风控能力有限,或者通道型平台的审核能力较差,造成主动风险;另一方面,即使对于比较严谨的平台而言,宏观经济形势不够稳定,社会上骗贷、重复借贷的现象屡有发生,皆影响了资产端的质量。”这些问题的频繁出现,为投资者选择理财平台敲响了警钟。

“你图人家的高利息,人家图的是你的本金。”经济下滑,社会上骗贷、重复借贷等现象屡有发生,资不抵债的裸泳者一个个浮出水面,也牵连了一大批被骗者受害者,投资者一定要擦亮你的双眼!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