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以后的中国企业怎么做东家? | 中欧星访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通过两年潜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企业作为新的东家,要帮助被收购企业做增量,当中国企业能把中国广阔的市场与被收购企业的品牌、技术相融合的时候,就离成功不远了。

中欧星访谈:中国企业走出去(点击收看视频)

中欧星访谈是一档传播最新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的谈话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最强大脑”——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的中欧教授、以及知名企业家和校友。今天“中欧星访谈”探讨的的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丁远教授、王高教授和忻榕教授为大家解读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丁远

中欧国际工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

忻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

拜耳领导力教席教授

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联合主任

王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

市场营销学教授

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联合主任

主持人:说起率先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就不得不提TCL,但是TCL早期的收购可以说是遭遇了很大的滑铁卢。TCL集团总裁兼CEO李东生先生是中欧的校友,三位教授一定也研究过TCL的案例。请丁远教授为大家分析一下TCL当年失败的原因。

丁远:TCL当年的海外并购,看重的是对方品牌的影响力和技术能力,这些无形资产对TCL而言更加重要。但TCL所买到的更多是所谓的“有形资产”,而有形资产背后又是非常昂贵的重组成本,所以造成了对整个收购的压力。

李东生谈TCL的海外并购(点击收看)

背景:TCL最早的海外收购是2004年对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收购。这两个大的跨国并购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带给TCL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李东生后来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跨国并购的困难认识、准备不足,发生了很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二是并购之际的彩电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的转型,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在并购过程中会增加并购的风险和管理难度。

主持人:请三位教授分别就各自的领域谈一谈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研究发现?

王高: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动机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动机是不一样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兼并、扩张,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中国企业往外走,图的更多的是资源、技术、品牌,甚至是人才,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中国企业获得了能力提升以后,再回到中国市场,而不是停留在西方市场。

忻榕:一些中国企业在整合并海外购企业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一种叫作“轻触”模式,指的是基本上保持被兼并企业的独立性,只是资源整合意义上的企业兼并。这是企业兼并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最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融合的模式。彼此能够取到长处,合力在一起,1+1大于2。

丁远:我们发现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做加法。这些海外企业虽然原有业务表现一般,但因为它有很强的技术、很强的品牌以及其他一些核心竞争力,只是因为当时的市场环境导致成长性不够,甚至出现亏损。如果我们能够增加它的业务量,能够把它现有的固定费用消化掉,这个企业就很快能够扭亏为盈。也就是通过增加它的业务量来达到目标。

从财务角度来说,轻触模式的实质其实是中国企业作为新的东家,把广阔的中国市场嫁接到有核心竞争力的海外被收购公司身上。

主持人:那么有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可以介绍给大家?

丁远:中欧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参与了中欧校友企业金昇集团对瑞士卓郎纺机的收购。这个收购案例到目前为止都是非常成功的,从2013年6月底交割至今都在盈利。在对卓郎纺机的收购谈判过程中,金昇集团避免了很多中国企业容易犯的错误,强调了收购中的无形资产,强调了品牌的维护,保留技术的完整性。

主持人:忻榕教授能否从人力资源方面谈一谈,这些在海外并购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有什么成功之道?

忻榕:他们(金昇集团)主要是采取了我们刚刚所说到的轻触的整合方式,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团队,尤其是核心的技术人员,无形资产保留了下来,员工的士气很高。当员工看到新希望的时候,大家会更努力工作。因为招聘了更多的员工,金昇集团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方方面面的支持,从而把无形资产转变成了真正的价值。

王高:除了丁教授和忻教授所讲的,在那些成功的并购案例中,受益方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被收购企业也大大受益。这是一个有协同效应的共赢结果,做的是增量。

丁远: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考虑做增量,考虑被收购企业在你的控制下怎么做到持续创造价值。不能简单地看到被收购公司的有形或者无形资产的清算价值。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买过来,通过注入资金,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把增量做起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做成功。

主持人:这些企业走出去过程当中最大挑战是什么?

忻榕:我觉得他们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的挑战,走出去以后,一方面要能够让被兼并或者合作企业的人才产生信任,能够留下来心甘情愿一起奋斗。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怎么和被兼并企业的员工共事?我觉得人才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挑战。

王高:海外企业的资源和价值创造能力,能不能被有效转移到中国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这么多中国企业都在走出去,有很多都是和欧洲的合作,今年又恰逢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成功典范,各位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的合作前景?

丁远:从过去21年的发展来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造了一个奇迹,依托欧洲十几所商学院的力量,在中国打造了一个一流的商学院品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欧本身过去21年的发展模式也是借助了海外的无形资产,利用了中国的市场打造出的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权威的管理教学机构。

忻榕: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陆,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在这方面跟中国是挺好的匹配。无论是目前的政治环境还是经济环境,中国企业加大对欧洲的投资都是大势所趋。同样,欧洲企业也对中国的企业表现了良好的接受度,可以促成更多的中欧合作。

王高:我们走出去好像我们是主导者,但是请记住,对方的合作对于我们能不能获得这个价值至关重要,所以记住双赢、共赢,对你也是最好的保护。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