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能解决什么

工商资本下乡“跑马圈地”的终极目的大多是“非粮化”“非农化”,这将直接危及耕地的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就业安置三大功能。

文/章林晓 房地产高级经济师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等负面效应,是农村土地流转的热点问题。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就有全国人大常 委会委员对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非粮化”表示担忧。目前全国流转土地平均费用为每亩1000元左右,在流转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得越多,种粮赔 钱的可能性就越大,土地流转后农地“非粮化”的可能也就越大。

种粮为什么会赔钱,或者不合算?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相对低效。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也是动植物本身,因此,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获得科学技术的支撑就远不如工业。

正因如此,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实行巨额财政补贴。譬如,法国就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益国,2014—2020年将享有637亿欧元的农业 补助。不过,由于当前欧盟各国的财政危机使共同农业政策难以为继,法国作为该政策最大受益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引发了法国农民的持续抗争。

对农业生产的补贴不多,是导致我国农民种粮赔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较低,不具备竞争的自然禀赋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价格容易遭受国际粮价打压,因此农民种粮赔钱、勤劳不能致富就十分正常了。

最后,农产品没法长期保存或者长期保存不经济,且农产品需求缺少弹性,容易“谷贱伤农”。

不过,尽管种粮赔钱,中国绝大多数中老年农民依然在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虽然劳动报酬增长较快,但是,劳动报酬率却呈现下降态 势,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其在城市养儿育女,大多数农民工只有通过父辈在家务农带孩子,自己外出打工的代际分工方式,才能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这 种低成本、别具特色的代际分工,也为中国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低成本的劳动力。

可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任何资本都不甘心自己的利润比别人的少。目前在农民种粮赔钱的背景下,为何会有一批工商资本愿意到农村“跑马圈地”?是不是外行的“工商资本”相对于内行的“种地能手”,更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到农村“跑马圈地”背后,其动力主要有两点:对即期和远期“利润”的追求;对非法农转非“暴利”的渴望。“跑马圈地”的即期 “利润”,来自于现代农业的各项补贴,这些补贴非普通农户可得;远期“利润”,则有望逃避货币贬值的压力,且由于当前农民耕种土地回报低下,圈占农村土地 的成本相对低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跑马圈地”的资本,极少有只满足于“利润”追求的,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暴利”。

当年,农村承包土地时为了做到公平,农民往往对土地实行抽肥补瘦的划分搭配,导致承包土地的细碎化,这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极为不利。从理想化角度分析,工商资本下乡集中农民细碎化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似乎应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眼下许多工商资本“下乡”种地,开始时轰轰烈烈,最终真正成功的案例却不多。原因在于,工商资本的规模生产固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但也面临农业工人劳动量难以计算的世界性难题,两相抵消后,农业生产效率实际很难得到真正提高。这意味着,工商资本圈地进行农业生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 业生产的相对低效。这一点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实行巨额补贴也可得到佐证。即便美国农场主平均拥有3000亩耕地规模,也需政府巨额补贴才能得以生 存。

因此,不论工商资本下乡“跑马圈地”的初始目的是什么,其终极目的大多是“非粮化”“非农化”。如果放任这一现象,不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 安全形成冲击,也会影响到农民就业和生活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内需的提振、经济的转型升级,甚至危及社会安定。对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而要破解土地流转 出现“非粮化”“非农化”负面效应,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坚守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底线。当前要特别警惕土地在流转后,违法违规大搞非农建设的现象。严防工商资本下乡圈地后,在流转土地上以“农业设 施用地”之名,行“建设或变相建设乡间别墅、乡村私人会所、旅游度假村等非农建设”之实。对一些已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现象,一定要及时予以制止和打击。

二是改革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种地”与“工商资本种地”应一视同仁。“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近期一些农村哄抢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过去,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生在农民群体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现在,已转变为多发生在村民群体与下乡圈 地的工商资本之间。如果农业补贴政策不做到一视同仁,极易诱发农民群体对资本和政府的敌对情绪,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三是逐步提高农业补贴特别是种粮补贴力度。对农业实行补贴是国际惯例,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好钢要用在 刀刃上,农业补贴要效益最大化,关键是村级组织要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解决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共同生产事务,将有限的财政补贴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 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就不愁农村留不住人,不愁田地无人种,不愁中国人的饭碗装的不是中国粮。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