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入冬”是个伪命题

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获客方向真的错了——抓取投资者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靠谱的借款人。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被e租宝事件的各种解读刷了屏。有人甚至断言:自此之后,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将全面“入冬”。

果真如此吗?未免过于悲观。个人以为,e租宝的悲剧不在于撞上了枪口,而是高估了自己利用政策空白“盲点套利”的财技。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政策陆续出台、监管态度日益清晰、监查手段忽然收紧,长期存在的“监管套利”空间被挤压了。其实互联网金融并无原罪,它占据的原是打破传统金融垄断、实现普惠金融的道德高点。监管的完善,恰恰有利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为,市场需求实在无从忽视。一方面,大量中小微企业长期面对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目前依旧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填补了传统金融在资产端服务的部分空白。另一方面,随着货币增量加剧,老百姓现金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越来越强,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能让资金端找到更丰富、更便捷的投资渠道。

所以,那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即将迎来一轮挤兑潮”的论调多半是杞人忧天——即使短期有投资者慌忙兑现互联网金融产品,但长期来看行业还是有着极佳成长空间的。事实上,在一些劣质互联网金融平台倒掉的同时,相当一批稳健的平台正借机推广优质产品扩大影响力。譬如鑫合汇,近期推出的“央企融”便得到了投资者抢筹的“礼遇”,在24小时内销售一空。这说明了什么?只要有好的产品出现,一定是会有万千投资者向其迅速靠拢的,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魅力所在。

“央企融”是什么?细读其说明,你会发现它的魅力就在于其可靠的资产端和适当的理财期限。“央企融”期限3个月,年化收益9%——期短利高秒杀一切银行理财产品。从产品设计看,“央企融”的投资标的是央企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并且以央企母公司做承兑担保,也就是利用融资人隶属于央企供应链模式的产业背景,输出央企的商业信用。然后平台以商票质押为手段,结合其他风控措施,直接对接融资人和互联网理财用户。简单解释就是投资者通过“央企融”把钱借给了央企下游企业,而相关央企作为担保方出现,本息安全有保障。

站在普通投资者的立场上看,“靠谱”最重要。“央企融”产品逆势热销一点也不奇怪——央企的信用背书,3个月的持有期限,合理的收益率,这不正是投资者用钱包来向“靠谱”投票吗?其实,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平台,最终都要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把钱借给了谁?

个人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有两大先天不足。一是资金端,互联网金融无法获得公众存款的资金成本,于是以高息、刚兑的方式来吸引投资人,甚至照搬电商、O2O模式烧钱来换取用户。二是资产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多是通过传统渠道难以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企业或个人,弱势群体的信贷风险从来都是相对更高的。中国金融垄断+互联网颠覆思维+资本泡沫,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界的非理性繁荣,太多的平台都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不计成本的获取资金端的客户身上。

真的,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获客方向真的错了——抓取投资者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靠谱的借款人。

还是拿“央企融”来举例吧。之所以能有“央企融”产品问世,正是得益于其设计者鑫合汇在资产端对“靠谱”的追求。不仅能找来央企信用背书,鑫合汇对平台的项目还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如单个项目不超过担保公司净资产10%;重点扶持高科技、环保、农业、医疗、教育等行业;限制进入低端制造业、严重污染等国家不支持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材、煤矿、房地产等;必须符合鑫合汇云融资平台的信用体系风控审查标准等。

更为关键的是,鑫合汇的母公司中新力合控股集团是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领域的知名的金融机构,正因为其母公司长年服务中、小微企业,所以对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格外重视。曾发起设立了中、小微企业征信平台,聚集了20万中、小微企业的征信数据——如此一来,鑫合汇对于其平台“借款方”的了解程度必然远胜于那些缺失相关背景的同行。

总之,所谓互联网金融“入冬”就是个伪命题——11月初,“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建议,未来将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市场需求依旧蓬勃的情境下,监管到位比监管缺位对行业而言是有利的。真正在资产端上下功夫,在产品设计上做足文章的“靠谱”平台将迎来春天而非冬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规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为其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投资产品,何乐而不为?(慕容散)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