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引进战略投资者,将开启百年邮储的新征程。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自身转型与国家经济转型的重叠期,既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维护金融稳定,还要肩负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直面行业挑战,顺应宏观经济转型,成为商业银行的应有之义。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逾八年,已由一家经营单一负债业务的储蓄机构,转型成为全功能商业银行。

2015年12月9日,邮储银行宣布引进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淡马锡、中国人寿、蚂蚁金服等10家境内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再上一程,原单一股东中国邮政集团变为绝对控股。邮储银行与各战投之间将各取所需,从创新融资模式到强化风控,再到布局“互联网+”。

“邮储银行或会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商业银行。”分析人士认为,邮储银行作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服务客户最多的银行,资产规模位居中国商业银行第6位,信贷资产不良率却仅为银行业均值的一半左右,且是唯一一家还未上市的国有大型银行。

拥有如此广袤的客户资源以及同业难以企及的储蓄优势,邮储银行可能爆发的潜力不可限量。但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渐缓的新常态以及利差收窄、风险攀升和互联网业态冲击等空前挑战,邮储银行怎样在国家和行业“双转型”的当下,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深剖邮储银行的发展及银行业的未来。

谋局

《财经国家周刊》:从2007年成立至今,邮储银行历经不寻常的改革发展,请简要介绍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

李国华:八年多来,邮储银行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与同业形成了良好互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实现了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5年9月末,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超过4万个,服务客户近5亿人;资产规模近6.8万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位居第6位,在 “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位居第23位;信贷资产不良率约为银行业均值的一半;拨备覆盖率达274%,利润增长率、资本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均 达到银行业优秀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业界非常关注此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情况,认为邮储银行将因此全新地布局谋篇。

李国华:邮储银行此次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说是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项新成果。这充分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期望,对中国金融体系和银行业的稳健性、盈利性有信心。

早在2014年6月9日,邮储银行就正式启动了引战工作,目的在于引资金、引机制、引资源、引技术和引智力。

一年多来,我们经过两轮竞标和多轮谈判,综合考虑了战略协同、交易价格、财务实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引进了三种类型的10家战投,包括六家国 际知名金融机构: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星展银行、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两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人寿、中国电信;两家互联网企 业:蚂蚁金服和腾讯。引资则全部采取发行新股的方式,规模451亿元,发行比例16.92%。

《财经国家周刊》: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股东架构将如何变化?中国邮政集团的控股地位以及邮储银行整个治理结构、内部体制机制将迎来哪些改变?对公司治理结构将产生什么影响?

李国华:毫无疑问,股权结构将得到优化,中国邮政集团由原来的单一股东变为绝对控股,董事会成员也将进一步充实。后续,我们还会根据需要充实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特别是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

与此同时,我们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公司治理制度规定,切实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运作,以股东大会为主要载体,发挥好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要强化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参谋作用,提升董事会的科学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和履职评价职能,建立完善决策和执行的制衡机制,着力把邮储银行建成公司治理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众所周知,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上市做准备,邮储银行下一步有什么上市计划?

李国华:其实,引进战投和发行上市是国家和监管部门对邮储银行改革发展工作的要求,也是邮储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路径。

接下来,将按照“股改-引战-上市”的三步走计划,在成功引战之后,稳步推进发行上市工作。具体的上市时间表、上市地点及发行比例等,将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要求以及资本市场运行状况来决定。 

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此前,中国邮政集团曾先后四次追加资本金,此次引战则进一步补充了资本金,今后将如何建立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

李国华:今年下半年,邮储银行先后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手段补充了资本金,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监管指标, 有效缓解了业务发展与资本约束的矛盾。但巴塞尔协议Ⅲ的推行,加大了银行资本的外部约束,同时邮储银行自身承担的普惠金融和支持实体经济使命又加大了资本 需求,资本持续补充能力将成为邮储银行长远发展的关键。

下一阶段,要借助上市的历史性机遇,继续开拓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积极创新融资工具,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发展需要,选择“监管方许可、投资者欢迎、银行自身适合”的资本金补充方式。

具体到融资方式上,我认为,只有“开源”与“节流”双措并举,才能实现邮储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积极运用各种资本融资工具。既可以运 用IPO、次级债等传统方式,也可以考虑优先股、混合资本债等创新型资本工具。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平衡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来降低资本消耗,走“轻资 本”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您曾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是转型的催化剂,选择这10家机构具体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之后,将如何与战略投资者形成协同效应?又如何体现在转型之中?

李国华:邮储银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将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着眼于转型发展趋势,在渠道拓展、客户挖掘、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目前,已经确定了一揽子合作计划,涉及诸多领域。除了前述公司治理方面,我们还将在业务转型、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

例如,业务转型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高净值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融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此,我们选择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星展银行和中国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希望汲取其经验与技术,进一步加快零售业务升级、公司业务拓展、金融市 场业务创新。在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方面,为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融合,巩固并提升普惠金融的领先优势,我们选择蚂蚁金服、腾讯、中国电信和国际金融公 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希望借助其专业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在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

在风险管理方面,风控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过去8年多来,我们审慎经营,积累了一定的风控经验,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空前复杂,尤其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努力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为此,我们选择摩根大通、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希望借鉴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经验与方法,把邮储银行打造成一家稳健经营、风控良好的百年银行。

当然,战略落地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

我们在合作机制上,将与战略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管层指导委员会和联络办公室,保证双方人员的深度参与、密切配合;在合作形式上,战略投资者将通过培训讲座、专题指导、交流研讨、专家派驻、提供跟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给予邮储银行支持,确保合作取得实效。

《财经国家周刊》:邮储银行这次还引进了蚂蚁金服和腾讯两家互联网企业,未来在“互联网+”领域有何规划?

李国华:蚂蚁金服和腾讯可谓全球知名,在业务方面与邮储银行有良好的互补性。我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渠道、客户、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共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价值共同提升。

对商业银行而言,“互联网+”是创造新商业模式、实现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邮储银行将紧抓历史机遇,打造开放协作的平台银行、“体验+ 智能”的智慧银行和平等共享的普惠银行,构建前中后台一体化的信息安全防控体系、总分支行集约化的自主研发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一家线下网点数量最多、线上功能丰富、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变革与风控“两手抓”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经济“三期叠加”,银行业又面临利差收窄、风险骤升和互联网业态冲击等等,您对邮储银行未来发展方面有什么规划?

李国华:实际上,银行业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本质上也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邮储银行将借助引战的东风,努力成为一家治理机制健全、价值创造能力突出、风险管理水平一流、核心竞争优势独特、社会公众形象良好、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一方面,坚守差异化定位,以引战为契机,继续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思路,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深耕“三农”、小微企业和社区领 域,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改善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建设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围绕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战略”,结合邮储银行的资源禀赋和特色,推动业务、渠道、管理转型。

在业务转型方面,要整合渠道、产品、系统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升客户生涯价值;依托资金优 势和渠道优势,坚持“投贷债”联动,加快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开展跨市场配置资金业务,积极拓展金融市场业务;顺应人民币国际 化和企业“走出去”趋势,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

在渠道转型方面,拥抱“互联网+”,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全力推进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构建起一个立体化金融服务网络。

在管理转型方面,推动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升级,把精细管理理念渗透到客户服务、运营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增强“软实力”。

《财经国家周刊》:“储蓄能力”是邮储银行的优势,下一阶段将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此外,邮储银行的存贷比较低,您怎么看?

李国华:得益于独特的“自营+代理”模式和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邮储银行的负债规模和结构一直处于同业中较好水平,储蓄能力更是优势明显。

储蓄优势要继续发挥:一是坚持以零售业务为主体,保持战略定力,巩固独特的竞争优势;二是坚持“自营+代理”模式,充分调动各业务主体积极性;三是积极适应互联网变革趋势,推进网点优化调整,突出创新驱动。

由于历史因素,邮储银行的存贷比与同业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必须看到当前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结构正呈现出日益多元化趋势。未来,发挥资金 优势绝不仅是扩大信贷投放这一条路,还要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PPP等非信贷业务,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通过投贷债联动等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 力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等进行规划和控制,使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在短期盈利目标 和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建立平衡。

《财经国家周刊》:在资产端业务上,邮储银行除了积极发展同业投资业务外,还将如何进一步提升资金运用能力?

李国华: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脱媒加快以及资本监管趋严等新形势,要求银行业逐步建立起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由资产负债表分析 向全方位管理、由比例管理向资产负债的组合管理理念转变,实现以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为核心,全范围、全过程、多维度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未来,邮储银行资产端除了重点向同业投资运用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宏观政策导向相契合。国家“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天地。

二是与新兴产业、行业共成长。积极投身互联网金融变革大方向,把握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新型农业、消费金融等新兴亮点,实现消 费信贷向消费金融的转变。重点抓好轨道交通、港口建设、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贷款,认真筛选行业和客户,加大公司项目信贷有效投放。

三是与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银行业是典型的“亲经济周期”行业,经济增长的复杂性不仅会使银行盈利增速的波动性加大,还会导致资产质量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增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因此,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我们一直坚持稳健经营理念,始终把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

四是坚持普惠金融理念。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不动摇,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经济增速放缓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劣变。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但邮储银行的不良率仅为行业均值的一半,秘诀何在?创新金融产品有风险,“三农”与小微信贷也是成本高、风险大,邮储银行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巩固已有的风控成绩? 

李国华:宏观经济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历来是银行信贷风险高发期。邮储银行在风险防控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

一是坚持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不动摇,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子,继续深耕“三农”、小微、社区领域。我觉得,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讲,根据 自身资源禀赋保持战略定力,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基。二是坚持推进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比如信贷工厂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等等。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风险定价能力,实行差异化授权。四是加强对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导向,强化对分支机构指导。

“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我行的特色,相对而言,其风险也比较高,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依托“网络优势+专业技术+专业团队”,应对“三 农”、小微企业领域抵质押物不足的难题,充分利用收集的“软信息”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建平台”,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不断加强与政府、担保 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打造“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五大合作平台,破解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增强风控能力,同时降低服务成 本。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