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谓资本寒冬,这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资本市场遇冷,并非全是坏事。

近些年,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债务危机,中国身为全球经济一员,无法独善其身。加上国内股票市场跌宕起伏,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褪色,互联网各巨头缩招、裁员、抱团取暖等,似乎预示着每个领域的创业项目都无法幸免于“灾难”。

就在创业者焦虑着如何过冬时,投资人却说“寒冬突袭对于投资人来说,或许是个最好的时代”。笔者想到《双城记》里的经典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来形容当下情形再合适不过了。

投资人说,资本遇冷并非一件坏事

(1)之前资本过热,现在是一个去泡沫的过程

暴龙资本创始人麦涛认为“所谓的资本寒冬其实不是寒冬,是相比以前资本过热的情况,而显得是寒冬”。

如今的资本遇冷,对于投资人来说并非是寒冷的“冷”,而是冷静的“冷”,是对整体浮躁环境的自我诊治。以前资本环境太燥热。

一方面,一些早期投资者赶上机遇,成功投资了一些上市企业而获得大量资金。于是,大量投资机构纷纷涌现,连一批闲钱较多的土老板等非专业投资人也进入投资领域,加速泡沫的形成。

另一方面,大量热钱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企业迅速升值,刺激了更多人投入到创业大潮中。有创业者趁着资本市场的繁荣,盲目抬高项目估值。讲故事、做款APP雏形就要价千万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催生了投资市场的泡沫。

(2)优胜劣汰,创投双方在健康的创业环境下共赢

易一天使创始人熊新翔提出“创业和投资都是门科学”。

对于创业者而言,资本寒冬提高了创业的门槛,筛掉了一些为了创业而创业的人。同时,投资人开始更为严苛理性地评估项目价值,此时只有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能拿到钱。

投资人的投资门槛也将被提高。那些“人傻钱多”的投资人,由于无法做到科学的投前评估、投后管理、下轮融资等,将被资本市场自觉“洗牌”出局。

(3)资本寒冬的相对论

回看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总是在重复着萌芽期、成长期、高潮期、沉淀期四个阶段。每个行业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08年的电商、10年的网络视频、14年的O2O。互联网的冬天每隔三、五年会来一次。

现在投资人的投资速度只是减慢了,而北上广还是不相信眼泪,融资氛围依旧浓郁。看看10月的投资数据:北京63起融资事件,占10月份总量的35.3%;上海28起融资事件,占比15.7%;广东30起融资事件,占比16.8%;浙江21起融资事件,占比11.8%。

▲ 上图为B12楼10月融资数据统计

投资人给创业者的过冬建议

(1)储备足够资金,先想办法活着

资本寒冬下,无论是用之前融的钱还是之前攒的老本,熬过去才最关。产品做错了可以优化,行业选错了可以调整,人请错了可以再请,但是一旦死亡,就什么都没了。不管是怎么寒冷,只要创业者自己不失去体温,就可以继续生存。

(2)避开巨头,抓住B端机会

投资机构一般把2B领域分为两类。一种是以交易平台为主,如阿里巴巴、找钢网、共鸣科技等,这些平台以撮合企业间的交易为主;另一种则是企业级服务,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工具应用,包括了销售管理、人才管理、客服、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

牛文文曾分析过2B生意为什么会被冷落。

➀要跟政府和国有企业打交道,必须积累人脉资源,业务的爆发力就不够大;

➁业务往往集中在几个大客户身上,一旦大单有闪失,企业就很悬;

➂市场的想象空间不大,很多人都觉得,最安全的生意是拥有成千上万的个人消费者,而不是几百或者上千个企业客户”。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内容的积累,曾经作为后端服务支撑的B端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无论是供应链条还是分销链条,其价值都得到了实现。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获得B轮及以上风险投资的SaaS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家,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

(3)细分领域要重度垂直

现在BAT、京东等大平台把自己能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投资并购,对于那些希望能在自己的领域变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小企业来说是绝望的。但正是因为BAT还是具有各自专注的核心功能,才为细分领域的建立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BAT的核心是功能性定位,一个是搜索的,一个是管交易的。但功能性定位有一个问题,就是群体性服务不是很好,所以从垂直细分行业里切流量,做群体性服务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度过寒冬的建议还有很多,除了上述这些,还有一些反复被提及的,例如创业者要有颗强大的内心,要有一个愿意一同坚守的团队,还有能耐得住打磨的项目等。

无论资本寒冬是否是好事,创业者可以阿Q一点地相信“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也算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吧。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康帅,闹客邦执行主编(微信:kangshuai1126)。闹客邦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tiwwei获取授权。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