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年年举报 次次嘴炮

天猫与京东再如何拉拢诱惑,商家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运营,毕竟每个商家要的都要生存,让他们站队,他们既不会站在天猫一边,也不会是京东一边,他们选择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或者利益最大化。

今天临近下班,关于双十一的肉戏又上演了,不出意外,这次还是京东挑起的“嘴炮”战争。京东称,近日不断接到商家信息,反映阿里巴巴集团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二选一”。这种行为妨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京东已就此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集团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说句实在话,“二选一”这个话题已经被京东拿出来在双十一之前攻击天猫好几年了,而且每次都是一副受气小媳妇的姿态,到处找长辈喊冤。一个市值几百亿美金的公司,每次都以一副被凌辱了好几次的弱者姿态哭闹,委实给兜里的大把银子跌份,这么土豪的公司还这样,让我们这些全身只剩几百块的苦逼屌丝咬碎牙齿和血往肚里吞的做法更多了几分悲壮。

按理说,基本每个在天猫和京东都有店的商家都清楚,双十一前必然面临这样市场的博弈,如何选择,那些至少已经两岁的商家肯定已经有了选择。天猫与京东再如何拉拢诱惑,商家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运营,毕竟每个商家要的都要生存,让他们站队,他们既不会站在天猫一边,也不会是京东一边,他们选择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或者利益最大化。

既然大家都清楚这个事情,为什么京东还不厌其烦的发声明、关店、举报呢?无他,心里没底。一个例子是,有媒体报道说,因为苏宁价格比京东准备促销的价格还低,京东3C事业部负责人在邮件中抱怨“这样下去生意没法做了”。而抱怨的对象则是品牌商惠普,据说此前西门子和苏泊尔已经因为价格问题被京东长篇大论的数落个遍体鳞伤。

为什么是品牌商呢?因为按照京东的实力与现状正面竞争确实不是天猫的对手。京东已经上市,投资人眼巴巴看的是财报,别和我说眼前的是小利益,长远的前景才是企业的命脉。这话没错,但你要拿这话去忽悠投资市场,得到的回应只会是一个响亮的巴掌,所以京东只能把目光放在中间渠道,也就是在自己平台开店的商家身上。但大家都是做生意,凭什么你需要赚钱就要压榨我?所以,商家不干了,前者被关店的“木林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谁愿意正面冲突京东这个庞然大物?

但商家不买账是一回事,怎么和股东以及投资市场交代是另一回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视线,让市场以为京东还是天猫最大的对手,京东已经逼得天猫使用“二选一”的下作手段了。这样既能解释自己的无能,也可以宣告自己的地位。

无奈,这伎俩使用次数太多,大家看到远没有前几年那么激动,更多是一笑了之。于是,闹剧一步步上演,从指责对手到撕逼自己平台商家,进而向监管部门举报对手,像不像小孩子不知足的一次次和家长讨价还价?

当然,不能否认京东向主管部门举报还是能有一定作用的。哪么查查小事,影响对手点成绩也是好的,毕竟作为主管部门不能行政不作为不是?何况,毕竟自己的员工已经派到工商局投诉科去上班了,关键时刻,不拿工商这个大棒子威吓下对手,这些员工的工资不白发了。

不过,对于京东的步步紧逼,天猫的态度倒是有点风轻云淡,“对于竞争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消费者选择。天猫品质更真、服务更好、价格更低、物流更快,是企业实力的自然结果。任何竞争都要直面现实,不要转移话题,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中原因。”更是直指问题本质。

所以,京东表面上鼓吹自己是为了为了消费者,为了电商市场的繁荣,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罢了,真那么天下为公的话,“木林森”也不会被逐出家门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京东此举根本没指望这个举报会有更多进展,而且选择在下班时间发,媒体也无法向相关部门去做更多的求证。此前,地方工商局官员入驻京东、使用京东卡免费消费逾7万元的事情仍然不了了之。而京东此次慌不择路,无视政府规章流程、任性举报,着实给工商总局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一来无视工商总局存在,总局尚未发布公文便自说自话公开说自己已经实名举报了,无疑是想通过舆论给工商局施压,将工商总局推上火炕,实属阴险老辣;

有媒体人评论:此前阿里和工商总局的纠葛曾让阿里股价受损不少,和工商总局最终握手言和。在上月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今年初问询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事件已有定论说明:撤销对阿里巴巴加强监管的建议。而此次双十一前夕,京东又将工商总局和阿里关联,实属狡诈。

7年前阿里巴巴创造了双11,给全国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优惠,京东蹭了这么多红利却不知感恩,不在实际业务上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反而把精力放在污蔑、造谣、发布攻击竞争对手的广告上,不仅破坏双十一气氛,更伤害了双11这个原本应该全民狂欢的节日,也在全国人民面前秀输了节操。

据财富杂志、彭博报道阿里巴巴最新季度财报表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并未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这些消费者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远未达到崩溃的边缘。

京东此举只是又一次倾尽全力不惜伤害整个市场的碰瓷行为。每年都这个把戏,闭着眼睛也能把这个流程走下来,大家也清楚,这只是做给投资人和资本市场看的,差不多就得了。

大胆猜测下,如果没有大的资本以及商业形态的变化,京东明年的套路还会如此,年年举报,次次“嘴炮”罢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