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脸谱化”90后了

审视后辈几乎是人类处理代际关系的共同欲望,尤其在中国。

我很喜欢的经济学专栏作者酸汤鱼有篇文章标题起得好——《总的来说,90 后也是地球人吧》。在作者看来,这个时代对于90后“非人类”化的种种刻画,称得上是一种社会癔症。

这种脸谱化叙事多数时候来自媒体的集体亢奋,虽说“90后”这个词早已露出疲态(我算了一下,再有两三年,00后就该上大学了,“90后”势必将遭遇传播术上的苍白),但遵循信息时代所谓的“关键词传播”守则,“90后”标签无疑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信息自身的“附着力”(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语)。另外更重要的是,审视后辈几乎是人类处理代际关系的共同欲望,尤其在中国,当80后逐渐掌握话语权,自然有了窥探后辈的冲动与权力;而更为古怪的好奇与不甘,也让那些年岁更长者加入到了这场“90后”的社会癔症之中。

这带来的后果之一即是:在庸众的意识里,“90后网红”与“90后”中间划上了约等于符号。而有趣的是,在被热议的那一端,如酸汤鱼老师所言:“一些人把 90 后描述的像从外星来的生物,而那些 90 后由于顾盼自雄的心态也就欣然接受了:‘我们就是这样的。’这样接受的 90 后人群中,有一部分是真傻,另一部分是装傻。”

在一切关于90后的异化中,消费行为及由此产生的金钱观无疑最惹眼,“90后不买房”与“90后挥金如土”乃此种描述的极端。通常情况下,依托于数据,可大体勾勒出群体真实的消费行为。而身为90后的代表,大学生无疑拥有这一群体的某些共性。

嗯,共识是,大学生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族群,商业力量也在以迅猛之势重塑象牙塔。而如你所知,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兴起,无论巨头亦或初创企业,都在深耕大学生分期消费领域。与之相伴的是,大学生在分期消费中呈现出的真实行为特征也露出端倪。不久之前,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分期乐对其覆盖的4000所高校分期消费数据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发布了一份《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数据报告》,解读了当下大学生分期消费现状。

先来看看这份数据。

首先,意料之中的是,电脑手机等数额较大、一次性付款有所压力的数码产品,是大学生分期购物最主要的目标。而在高价位消费品中手机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毕竟手机早已成为人类外挂大脑,是人们与这个世界最大的连接纽带,也是与虚拟世界另一个自己相互依存的时空门,每个人都想精心呵护这个窗口,大学生自不例外——分期乐数据显示,iPhone在手机销量榜上一骑绝尘,超过其他九大品牌销量总和两倍之多。这和不久前罗兰贝格发布的《一线城市90后消费特性调查》结果相似,后者调查同样显示:85%的90后被访者在手机品牌上选择iPhone,这是由于90后对手机的偏好更体现“现实主义”,而iPhone在各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因为手机使用频率高(且购买频次低),也让他们倾向于购买优质手机。

当然,作为普遍对价格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在选择手机上也显露出足够的“理性”。分期乐数据显示,手机十强席位,国产品牌占满八席,这意味着每月只消费200-300元即可得到一部iPhone 6s,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购买性价比相对更高的国产机。

手机之外,在电脑,平板等热门数码产品销量榜上,苹果旗下产品依旧坐定首位。但颇为值得一提的是,诸如雷神,机械革命等相对小众品牌的高端机也挤进十强。而作为一个从未打开过手机前置镜头的上了年纪的人,令我个人最感意外的是,价格不菲的卡西欧自拍神器占据相机销量排行榜首位,将尼康佳能踩在脚下。

当然,除了分期购物,分期乐还提供大学生借贷服务。

事实上,与其说分期乐是垂直领域的“小京东”,倒不如将其视为一个消费工具和支付方式。如你所知,大学生分期这个被传统银行信用卡荒废的巨大市场,正在被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群狼般涌入——毕竟多数时候,传统银行信用卡其实是在服务那些不太缺钱的成年人。

而今,通过互联网平台分期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最为仰仗的备选途径之一。根据分期乐数据,同样在意料之内,请吃饭,旅游,买衣服是大学生分期消费主要出处。

嗯,你得承认,大学生购买力不容忽视,丢掉包袱的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相比前辈更习惯为各种体验埋单。首要原因无疑是社会整体富足程度的提升,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之中产生的90后父母,不会给下一辈太多物质上的亏欠。企鹅智库早前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求报告》显示:六成以上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1500元以内,其中生活费为1001-1500元的学生比例为35.9%,为各项之首;1501-2000元及2000元以上学生同样不少,比例均为14.3%;每月生活费不到500元的学生只有6.3%,为所有比例中最低。

回忆起我个人的大学时光,学生可支配收入无疑在稳步上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读书时,倘若每个月有700元零花钱,那么我能消费和体验的事物就只有700元——至少旅行变得极为奢侈,其他一切心仪之事只能做减法或者干脆忍住,但如今借助分期平台,大学生也许可以撬动零花钱五倍以上的社会资源,去丰富理应丰富的四年时光。

当然,由于直觉上分期买单极易产生“过度消费”的瞬间联想,这无疑会遭到质疑。一种常见论调即是:分期消费可能会助长90后“挥金如土,自控力差”的“弱点”。这也是多虑了,至少我个人接触到的大学生都有着足够与你们抗衡的理性,且知晓最基本的信用常识——要知道,先体验后买单是一种流行许久的消费手段。

事实上,除了消费,人们对90后诸多脸谱化假设都来自各种灌输。举几个例子,比如统计数字显示,超过一半90后对于未来已有初步打算,1/5左右甚至知道自己今后将要做什么;再比如,可以明确地说,根据企鹅智酷一项调查,跟叔叔们一样,65%的90后也挺讨厌弹幕的;再比如,根据百度指数“我想买房”这一关键词的搜索人群画像分析,去年这一关键词访问人群中90后占到了34%——所以,90后是否买房并不由马佳佳同学决定,就像90后的大哥哥们一样,没钱或许才是不买房的根本原因。

回到分期消费上。分期乐数据报告显示:大学生分期消费购买产品平均价格约为3000元,每月还款额度为200余元,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于是我们也许可以下个判断: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生活费足以支撑日常所需,却无力体验和购买相对高价事物——尽管他们才是对新鲜事物最为渴望的消费群体,那么遵循“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市场”的逻辑,分期乐等分期消费金融平台的涌入和兴起,就再正常不过。而就像任何领域一样,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金融平台也如此,当它应运而生,你只有想办法去逐步完善,让它变得更好——这也是人类面对所有技术发展的逻辑。

所以,90后当然不是“垮掉的一代”(因为假如“大众舆论”是对的,我们的社会已经垮掉好几代了)。在我看来,倘若你对一代人的集体行为满怀不解甚至敌意,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你老了。

最后,身为一个过来人,若有什么算得上是经验之谈,那便是:在工业社会构建的教育金字塔日趋瓦解的今天,大学最值得留恋的东西唯有那四年光阴本身,把时光“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也许才是最正确的事。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