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何惧寡头政治和O2O困境?

金博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让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认知局限在金融领域本身,始终是就互联网金融谈互联网金融,缺乏更全局的视野。

金博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各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踊跃参会,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在会上频频发布,一时间好不热闹。跟往届相比,这次金博会带给观众的,除了各种新的科技产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试水,更有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投资观念的改变。

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表达的认知,还是局限在金融领域本身,或者最多涉及互联网所带来的利率和效率影响,始终是就互联网金融谈互联网金融,缺乏更全局的视野。目前只听到有利网CEO吴逸然,在采访中跳出了金融领域的苑囿,将互联网金融真正放到互联网的行业大局中来审视和对待。

在我看来,原本就应该是这样:互联网金融绝不是像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那样,成为一个“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细分。而所谓“互联网”+“金融”,是以金融为主,互联网仅仅作为手段和革新工具,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一个跨界融合,既代表金融领域的革新趋势,又隶属互联网行业本身,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细分而存在,一刻也不能脱离互联网行业的大势。

在接受采访时,吴逸然首先谈到的是当前被互联网业界热议的寡头政治。

在今年一系列的并购浪潮冲击之下,尤其是刚刚宣布的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了浓浓的寡头恐惧心态。业内戏称,以前做到行业一、二位就能生存,后来老大老二必须合并才能生存。而今,合并都不够了,还必须投靠BAT才有口饭吃。若果真如此,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何去何从呢?“随大流”去投靠BAT吗?吴总很“逸然”得告诉我们:大可不必!

在他看来,BAT虽然业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寡头,但它们发展得再大,也都各有所依。观其根基,百度的利润来自于搜索和大数据所建立的广告平台,所以“本质上是一个广告公司”;同理,腾讯的收入来自于游戏,而阿里说到底“就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用互联网金融去对比三寡头的市场和利润基础,“游戏在中国是几百亿的规模,广告在中国是几千亿的规模,电子商务在中国是几万亿的规模”,而互联网所针对的个人消费金融的体量则高达几十万亿的规模。所以互联网金融具有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可以完全无惧三寡头。吴逸然还谈到O2O所面临的大规模并购、倒闭和严重的生存困境。

“针对之前的四起并购,点评和美团、滴滴和快的、去哪儿和携程,还有58和赶集,总的来看,这四起并购案全部是极度烧钱的,特别是O2O的行业,没有正向现金流,他们最后的结果只有合并。所以我们做生意一定要有正向现金流,不然做的再大还要合并”。这个观点实际上给了那些一味做“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敲了警钟。大不等于强,关键在于正向现金流,这就是O2O血的教训,互联网金融不应该重蹈覆辙。

有利网CEO在接受采访中提到,“一年前开始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几千块钱级别,比如电动车、数码产品、小型农用机械等等,并且在国内已经是做到了领先位置”。根植于小额分散,当然是很好的现金流。吴认为“立足于做好小额分散的普惠金融,它是一条光明的大道,不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因为坚持这条道路,“第一你和传统金融机构互补;第二符合国家出口投资之外拉动消费、拉动国家经济的需求方向;第三也符合现在逐渐向橄榄型社会发展,中产越来越多的社会趋势”。

凯恩斯提出,“对消费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会越来越少,储蓄部分却越来越大”。而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在于人性的基本动机,包括谨慎、远虑、风险计算等等”。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投资拉动明显减缓,所以屡屡降息,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过高的储蓄。从这个角度看,侧重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的定位,毫无疑问是一次远见。因为互联网金融如果大力扶持消费金融,把当前的资金和消费风险平摊到未来,将有效缓解因谨慎、远虑造成的消费递减,从根本上拉动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推后消费边际。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