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新闻的机器人也就是个洗衣机

会写作的机器人把记者从无聊的初级工作中解放出来,正如洗衣机把家庭主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样。至于眼前,还只是玩具罢了。

腾讯财经今天发布了一篇标题为“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的文章。文末写道“本文来源: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所以又有人开始惊呼记者要失业了云云,也有不屑一顾认为然并卵的。

对机器人新闻,Mediahacker的态度是短期唱衰,长期看好。对于腾讯的尝试,Mediahacker的态度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有没有用的问题。

一、

机器人新闻(Robot Journalism)火了。

因为媒体在报道自己行业的新闻时,也改不了咋咋呼呼的毛病。

不就是美联社启用软件写了3000篇财报新闻嘛,看看这标题起的:

《记者终结日 美联社将用机器人代替记者撰写财经新闻》

《机器人新闻占领地球!年产新闻10亿篇》

《机器人新闻:救星还是掘墓人?》

……

光看标题,应该还以为会写新闻的机器人是这个样子的:

无所不能的蓝胖子算是最可爱的机器人之一了吧

或者是这个样子的:

《我,机器人》中机器人们最终觉醒起义了

可事实上呢?

二、

软件辅助生成内容不是什么新鲜事。

猜猜下面这段话说的是哪家公司:

“我们给计算机编了程序,让它定期地‘写出’一系列的内容,告诉读者当前的市场行情。比如,计算机使用预先定义好的句子“道琼斯工业指数”,再根据所有30只成分股从前一交易日到当前这一毫秒的波动情况计算出来的结果,加上‘上涨’或‘下跌’。再加上合适的数字——例如1点、2点、3点等等。接着显示文字,‘交易最活跃的股票是……’再根据对交易量的连续监测,把相应的股票代码转换成公司名称(宝洁、通用电气、迪斯尼),并加到句子里。一则报道就这样出炉了,在几微秒之内就‘写’好了——而且这只是每小时以同样方式生产的许多则报道中的一则而已。”

这家公司不是时下谈到机器人新闻时常提到的Narrative Science或者Automated Insight,而是彭博。这段文字出自布隆伯格的自传,出版年是——1997年。

如果说当年的机器人新闻是下图这个样子,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化到哪个阶段了?

弱智机器人与老式打字机的完美组合

三、

现在的机器人新闻也就是可用而已,离想象还远的很。

根据Narrative Science的描述,其工作原理和流程是这样的:输入大量数据(如一系列体育赛事的相关数据)——计算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如极值、剧烈变化、超出预期等异常,胜率较低球队大胜胜率较高球队)——确定报道类型和优先次序(预先设置好类型库,如一波三折的比赛过程、英雄主义的个人表现、紧密无间的团队合作)——把报道角度和报道要素相结合(如球员名称、比分等)——输出自然语言文本。

Automated Insights绘制的生产流程插图

这些任务对于机器来说的确很强大,但对于记者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机器人新闻目前所能做的不过是输入结构化数据、输出标准化文本。因此适用领域集中在体育和财经等数据采集较为完备的领域,主要用途是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发布基本信息。

即便软件能够自动调整报道视角和报道语气,甚至添加幽默元素,但还是太弱了。复杂的工作还是要交给记者编辑来做。

2014年3月18日洛杉矶发生了一场4.4级的小地震,《洛杉矶时报》第一个发布了这一消息。报社内部的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在收到美国地质勘探局电脑系统发出的地震信息后,将数据输入事先准备好的模板。仅用了三分钟就完成了新闻的生成并将其发表在网站上。然而这条机器人新闻与最后的头版深度报道中间,还隔着71次人工的更新。

四、

再说“机器人新闻”也压根没看见机器人啊?

Will Oremus在Slate上写了篇文章较这个真。他认为Robot这个词被误用了,机器人应该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不能只是一套新闻写作的算法。电脑程序或者软件叫bots就好。

Automated Insights的CEO也觉得很有趣,因为几乎每篇报道该公司的文章,都配有机器人在敲键盘的图片。在该公司的眼中,其产品Wordsmith是一个自然语言生成平台或者简短些——软件。而Narrative Science则把自己的产品称为人工智能平台。不管怎么说,机器人新闻里的机器人都不是图片里硬邦邦的模样。

如果是这样的机器人生产的内容……

五、

会写作的机器人把记者从无聊的初级工作中解放出来,正如洗衣机把家庭主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样。

广告会把使用洗衣机说成享受,机器人新闻也会被渲染的过于强大

人类通常让机器去做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写公司财报新闻不难,一个季度写3000篇也不难,但雇佣记者来从事这项工作并不经济。如果可以,交给机器最好。在这点上,布隆伯格的表态简直让人感动到哭:

从一开始起,我们的记者就十分宝贵,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们安排这种机械性的工作。

洛杉矶时报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者Schwencke认为,专业的记者不会被“机器人新闻”所取代,算法只是起到一个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快速收集数据和传播。

“它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但它只能应用于特定类型的新闻报道……它不会抢走任何人的饭碗,只是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意思。”

机器人当然会抢走一部分记者的饭碗,因为他们的工作智力含量低、可替代性强。这没什么可遗憾的,反而值得为之欢呼。令人期待的是,机器人新闻理论上能够释放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能否成为现实,推动新闻业成为智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而不是劳力密集型的产业。

六、

会写新闻的机器人也就是个洗衣机而已。在可预期的未来,除非人工智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都是个靠谱的论断。所以对着最新型的洗衣机,不用太过兴奋,更不要惊慌,用就行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