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拯救人类而生的机器人挑战赛

DARPA从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改为机器人挑战赛背后的故事

2011年3月12日,日本海啸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尽管工人们已经尽量在有限时间内对紧急情况予以控制,但随之而来的高辐射泄漏还是迫使他们在反应堆安全关闭之前撤离了。

由于美国政府要求提供人道主义援助,DARPA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这场核危机之中。“9·11”事件后,该机构曾派机器人前往遭受袭击的世贸中心搜寻幸存者。)DARPA的官员们开始协调福岛事件的应对工作,并联系了美国多家曾为三里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提供过援助的公司。美国向日本派遣了一小批机器人队伍,希望进入核电站完成维修工作。可惜,当核电站人员接受机器人使用培训的时候,避免最严重破坏的最佳时机已悄然逝去。这一点尤其令人感到沮丧,因为普拉特明白,如果能够迅速部署机器人,那一定会带来不小的转机,并能有效控制破坏程度。“最终,机器人所能带来的最大帮助是对已发生的大面积损毁进行调查,并获取辐射数据。能够减轻灾害等级、进行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期早已逝去。”普拉特写道。

这次惨痛的失利也催生了机器人挑战赛。2012年4月,DARPA公布了这项全新的比赛,规模与当年特瑟的自动驾驶汽车大赛相当。普拉特希望以此激励机器人研究团体创新,促进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工作的自主机器人的发展。参赛队伍将制作机器人并为之编码,完成核电站紧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八大任务。然而,大多数参赛队并不会从零开始打造一台全新的机器人:普拉特与波士顿动力签约,由该公司提供作为大赛平台设备的“阿特拉斯”人形机器人,以此快速启动竞赛。

虽然波士顿动力从美国军方获得大量科研资金,但公司的步行机器人设计师莱伯特本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所做的研究会与武器有关联。职业生涯的绝大多数时间,莱伯特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解决人工智能、机器人世界里一个最棘手的难题:打造能够像动物一样轻松地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移动的机器。人工智能专家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模拟人类智慧,莱伯特却成了复制人类运动敏捷性的大师。他一直认为,创造能够灵巧活动的机器人要比其他许多人工智能挑战更为困难。“想要模仿一只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的松鼠,或是模拟鸟儿的起飞、降落,”在莱伯特看来,“这丝毫也不比模拟智慧轻松。”

被波士顿动力命名为“小狗”、“大狗”、“猎豹”的机器人

那些被波士顿动力命名为“小狗”(Little Dog)、“大狗”(Big Dog)、“猎豹”(Cheetah)的机器人,曾经在网络上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终结者”一般的机械的热情讨论。2003年,这家公司收到了DARPA的第一份合同,负责研发仿生四足机器人。5年之后,在YouTube的一段视频中,“大狗”已经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走、在冰面上滑行,甚至能够“扛”住人们的“袭击”,不因失去平衡而摔倒。它的发动机传出阵阵女妖般的哀号,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在树林中被一个机器怪物追逐的恐怖。超过1600万人观看了这段视频,震撼发自肺腑。对很多人来说,“大狗”就是科幻小说、好莱坞电影中那些邪恶机器人的人间代表。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总喜欢穿着牛仔裤、夏威夷衬衫的莱伯特,却并不忌讳这种邪恶博士的形象,相反,甚至有些享受其中。通常情况下,他在会尽量回避与媒体的直接接触,只通过持续更新的极具冲击力的“杀手视频”与外界沟通。莱伯特会时不时去查看看客们的评论,不过在他看来很多人都只是看热闹,忽略了更宏大的图景:这些移动机器人即将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相比前辈“无人驾驶汽车挑战大赛”,DARPA机器人挑战赛(DRC)更清晰地表达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一种可能关系。它预示着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合作、共舞、变成人类的奴隶,或是完全取代人类。在最初的DRC大赛中,机器人的行动几乎完全依靠人类操控——操作员需要根据有线网络连接传回的传感器数据发布指令。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中嵌入了行走、手臂动作等基础电机控制功能,并向参赛队开放。不过,16支参赛队伍需要独立编码,开发执行特定任务所需的高级功能。那年秋天,波士顿动力将这批机器人交付DRC。不过年末在佛罗里达进行的预赛中,这些机器人显得缓慢又笨拙,令人感到尴尬。

那些等待分发给参赛队的机器人,看起来仿佛随时会像人类一样敏捷。这让人不禁联想起2004年电影《机械公敌》中的场景:影片中由演员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警探举着手枪穿过了一个巨型仓库,那里摆放着成千上万等待部署的人形机器人。在一个特写镜头中,机器人的眼睛盯着这位移动的警员,伺机行动……

本文内容摘选自湛庐文化出品的《与机器人共舞》一书。

作者: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

翻译:郭雪

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是备受乔布斯信赖的《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与机器人共舞》一书详细介绍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史。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