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成为头号创新国家,中国必须做到这四点!!|未来创客视频

我们要做到哪四点,才能成长为开放式创新的国家?

作者| 王煜全 

©本文由未来创客(futuretrek)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期提到创新系统,这一期我们谈谈创新文化。中国是一个封闭系统,为什么却是一个异类?是什么使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向世界第一强经济体攀登的道路上,我们要做到哪四点,才能成长为开放式创新的国家?且听王煜全给你细细道来。

为什么中国没有开放式创新?

现在很火的一个口号就是开放式创新,然而开放式创新究竟是什么,却少有人能说清楚。其实,开放式创新首先需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要成型必须有文化相配合。为什么这个开放系统在美国实现了,而不是在德国、日本、韩国?仔细观察他们的文化就会发现,德日韩其实恰恰是开放式系统的反面教材,在他们国家,运营得最好的是所谓封闭式的大企业。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处事相对保守,德国人最强调纪律性,日韩也是一样的,因为受到东方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坦白讲,中国丢掉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们的纪律性不强,现在的我们反而更像是西方崇拜个人英雄的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比如在强调系统和纪律的日本,官级都不比我高,但是你比我进公司早一年,我见你都要90度大鞠躬的这种系统。

为什么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里诞生了很多大型企业,超越了很多欧洲国家?因为儒家文化相对保守的系统很适合经营大企业,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习惯甚至喜欢受约束的生活,所以也就会喜欢待在大企业里面。也因此,这样的企业没有开放式创新,因为开放式与封闭式无法兼容。开放式总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每天都有选择,有优胜劣汰,员工时刻担心被淘汰。

封闭系统大多认为创新会对自身系统构成威胁,因为创新就意味着差异性,封闭系统是不允许这些差异存在的,我们必须思想一致,统一认识,所以会排斥创新。而开放创新系统的特点就是允许冲突、批评和差异性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封闭系统。

为什么中国是封闭系统中的异类?

德国也是典型的封闭系统,所以很少有真创新,这么多年过去了才有工业4.0的概念。日韩更是一样,风险投资在日本就起不来,韩国也是以大企业为荣。这些国家缺少支持内在创新的动力。

相比之下,中国就非常幸运,她是封闭文化中唯一的例外。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的国策造成我们是唯一不许说创新坏的封闭文化。当然,这样的中国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她不是在真创新,很多创新是假的。

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有她独特的机会的。开放式创新需要配套概念,中国人喜欢讲时髦,会把创新和时髦等同起来,所以我们总说创新是好的。在其他国家,创新不等于时髦,反而很多时候保守才等于高档,劳斯莱斯一定要手缝的,问题是手缝的针脚怎么可能比得上机器的严谨。

在中国的环境下,创新就等于时髦,创新产品就等于高档产品。于是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封闭系统突然之间以用户创新为目的了,在人类历史上都极其罕见。所以即便我们可能知道自己并不是真创新,我们也要借这个机会去拥抱创新。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和创新相匹配的事情,创新系统里面的非创新部分是什么呢?正好是我们中国的优势——制造业。前段很红的Peter Thiel的书《从0到1》,讲的是纯互联网的第一步。如果只有互联网,0到1就够了,因为1到100万是没有成本的。

然而研究西方创新就会发现,他们已经从纯粹的互联网创新转化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创新,从1到100万,成本都是随之递增的,从所谓的零成本社会转化到了有成本的社会。我们不再只考虑0到1,还需考虑从1到100万的问题,0到1的意义远小于1到100万。所以《零成本社会》那本书是错的,在有成本的社会里面,1到100万都是要考虑成本增加的,这块正好是中国的优势。

只有把创新从0到1变成从0到100万,这个0到1才真成功了。所以虽然我们的原创能力不足,但我们中国还是可以成为他人创新成功的关键一环。

中国文化缺少的四项创新基因是什么?

我们讲创新的文化,第一点就是需要容忍冲突,这是中国的短板,很长一段时间内原创型创新都很难补起来,因为我们天然没有这种文化。我们的特点是提供创新的配套和保障,这点可能是全球最好的,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未来可能跃升到第一大。因为保障创新时,对方完成的是从0到1,我完成的是从1到100万,我的利润额可能更高。

不过是第一大经济体不等于第一强经济体,因为第一强是要创新驱动的。所以,如何保证第一大,锁定第一强,可能是我们中国未来30年最大的经济挑战。

第二个文化,我觉得是容忍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很多经验是从失败当中学习的。只有容忍失败,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经历和成长。为什么我们说硅谷有各种优秀的品质,因为硅谷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叫奖励失败,说容忍都太保守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创业失败不光不受影响,反而投资者可能会更喜欢你。这也是我们需要学的创新的另一个特质。

第三个创新特质是一定要动手实现,停留在实验室的想法没有意义。美国的教育叫做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metics,他们认为培养出这五项能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创客,遇到难题是第一个念头就是去解决它。创客精神的本质就是动手,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她没有像国外那样的车库文化。我们去投资一些国外的高科技企业时,就能看到他们车间里各式复杂的精密设备应有尽有,这与他们从小就拥有复杂的车库是分不开的。

最后一个创新的文化叫做理性协作。开放式创新必须是大量协作构成的,只有能够特别标准化地跟人合作,把感性地东西放到一边,才能够把一个复杂系统的瞬间搭建。西方非常强调的职业素质是什么?就是不把个人情绪、个人感情带到工作中去。

我们投资时曾接触过一位CEO,在晚上拜访过程中,突然接到通知父亲去世了,他必须第二天晚上回去处理父亲的丧事。但是他第二天白天照样拜访客户见面交谈,完全不受影响。这种极高的素质没有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跟整个社会的积累和个人的长期积累有必然联系。

在中国做事要找关系。在美国做事,你可以直接上门敲门,所以叫Cold Call。我不认识你,也直接跟你说,我要认识你,要跟你见面谈生意。但敲门以后,要亮出自己的信用,然后还要有介绍信,方便对方查证我的信用的真假。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跟陌生人做生意了。标准化的信用产生标准化对接,整个社会才能实现标准化的合作,效率才能极大提升出来。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迄今为止在国际上的大的经济体里,这种标准化的合作只有美国才有。德国其实是不够标准化,因为大公司的东西不开放给第三方,小公司的东西也少有顺利衔接的。日韩更是如此。

跟这些国家比,中国反而更有优势,虽然我们整体上不能做到顺利地拼接,但我们的制造业是被国外长期训练出来的,特别容易跟其他企业进行拼接。很多国家能开放,但是规模太小;或者能够大规模,但是不开放。比如日韩、德国都是大规模,但是不开放。

全球只有中国能够同时实现开放性和第三方大规模制造。因为我们的大规模制造能力有赖于两个优势:第一,我们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不但大规模制造能力强,而且有十几亿人的市场。另一点就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要求吸引外资必须在本地设厂,把它们的制造能力开放给了我们,这样就造成了只有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具备开放的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地方。

在整个创新环节中,这块拼接式积木是中国独有,而且是整个积木式开放浪潮里最后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前面的成果都只能算革命尚未成功,只有这块积木搭起来才算真正的成功。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这块板修得更好,使人家拼接时更加顺畅,这才算是融入了全世界开放式创新的潮流。至于我们其他的短板,可以通过全球的开放创新潮流后,再慢慢把其他东西标准化。

我觉得是过去30年里,邓小平带给中国最大的财富不是制造业,不是经济繁荣,而是在我们未来的开放竞争当中造就了一块长板,这个强大的积木使大家都离不开我们。

这使我们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进一步获取我们的实力,学会真正的开放创新,也学会了真正顶尖的制造技术。柳传志曾提过“贸工技”的概念,过去30年我们从“贸”走到了“工”;未来30年,我们要尝试从“工”走到“技”,真正实现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假设开放创新能反哺中国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中国成为第一强经济体也指日可待。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