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上凋谢的申花

中国足球可以将各种规范制度抛诸脑后,20年来不懈坚持的,就是一次又一次贩卖自己的姓氏、贩卖自己的家园、贩卖自己最忠诚的拥趸。

申花终于凋谢,被从俱乐部注册名称上抹掉,因为俱乐部股权发生了变更,因为新的上海绿地足球俱乐部,希望一切能重新开始。这样的情境,中国球迷经历的并不少。去年有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彻底的消失,再往前有将主场从西安搬迁到贵州,凭空出现的贵州茅台仁和……每次写到这些足球俱乐部名称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上网查核一下,害怕写错,因为变更太多。可是又因为变更实在太多,查核来去,也免不掉各种错漏。

这支球队仍然叫上海绿地申花足球队,哪怕老板不再是朱骏,但是这个俱乐部已经不再叫做上海申花。几轮中超比赛,众多申花球迷举起纸牌,“还我申花”。他们行为中流露出来的,是对难得的一点足球传承之尊重依恋。然而球迷的愿景,和俱乐部股权方,乃至地方政府的喜好,根本不在同一种语境当中。

申花凋谢,无可如何。

没有人会去顾及那举着“还我申花”纸牌的球迷。哪怕这种依恋,是上海足球文化传承难得的一丝血脉。

申花本身未必纯洁。最早在中国联赛里出现“申花”这字眼的上海足球俱乐部,和“申花”品牌的街道洗衣机厂的赞助直接相关。这个洗衣机品牌很快消失,然而约定俗成,“申花”始终存留在这个上海俱乐部的名称里,不论股权如何变更,不论管理者,是郁知非、楼世芳还是朱骏。

很多批评中国足球联赛的声音,都喜欢指责这个联赛不够市场化、不够职业化,商业化程度不高。但是足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起点上,中国足球当时的管理者,就因为不懂市场化和职业化,而允许了这个伪职业联赛进行无底线商业化运营——第一个甲A赛季,各支归属在各省市行业协会的体工大队管辖下的足球队,摇身一变,就成了“职业俱乐部”。杯水车薪的一点市场赞助,就直接获得了俱乐部名称的命名权,成为俱乐部注册名称的一部分。

能将赞助商名称纳入俱乐部名称的,甲A和其后的中超,在世界足坛独树一帜。要说中超不商业,每一个联赛中的俱乐部名称,都是扇过来的一扇耳光。

这是历史性的失误,因为商业市场经营,只可能是一个职业联赛的部分内容。每个足球俱乐部,代表的是俱众之乐的足球群体,俱乐部不仅仅是商业贸易,更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载体。曼联不会因为雪佛莱每赛季赞助5000万英镑,去将俱乐部名称改成“曼联雪佛莱俱乐部”,那会滑天下之大稽。这一切,低商业化的中国足球却都做到了。

历史不干净,不意味着后来者不能改过。然而中国足球可以将各种规范制度抛诸脑后,20年来不懈坚持的,就是一次又一次贩卖自己的姓氏、贩卖自己的家园、贩卖自己最忠诚的拥趸。一个足球俱乐部的主体,本来就是组成这个俱乐部的球迷,可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从诞生开始,就不是由球迷组织形成的。球迷对俱乐部再忠诚,也敌不过真金白银的商业关系,以及时过境迁的政治氛围。

申花过时了,“申花”这两个字,属于一个政治上不应该存在的上海时代。绿地在股权上纳入申花,据传其企业内部也是众说纷纭,并不是完全赞同这次收购,于是绿地集团,势必要将这次收购可能影响到的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考虑到,去掉“申花”两字于俱乐部名称,球队还是续貂着“申花”二字,至少他们认为这给足了面子。

商人和官府,思维的逻辑,和简单质朴的球迷,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与此同时,英超赫尔城俱乐部老板阿拉姆企图更改俱乐部名称的决定,被地方足总否定。阿拉姆家族投资7000万英镑,拯救了这个俱乐部,然后想将Hull City,更名为Hull Tigers,因为老板觉得City这个词司空见惯,太土,不利于俱乐部品牌国际化推广。赫尔城球迷组织了一个City Till We Die的组织,捍卫109年历史的俱乐部名称。

目前赫尔城球迷们初战告捷。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