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健身而不是为中国足球叫好

7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从2014年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建立四级校园足球联赛,把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到4节,高中由2节增加到3节,足球定点学校由现在的5000所

为孩子健身而不是为中国足球叫好

7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从2014年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建立四级校园足球联赛,把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到4节,高中由2节增加到3节,足球定点学校由现在的5000所扩大至2万所,为中国足球源源不断输送后备人才。

消息一出,各界人士站在中国足球发展与腾飞的角度,无不击节点赞。但是,我的观点是:教育部的举措,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借助玩校园足球的机会,走向真正阳光自然的运动,对于提高青少年群体的身体素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可以让从小在蜜罐子里长大极其自私自利的孩子们,真正懂得“团队”的涵义,体会凝聚力的强大,熟悉和了解协作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毅力,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斗志。而且,在一项集体运动中,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做人,这是其他绝大多数体育运动也是在家庭中无法学习到的。

不管是在人造草皮上,还是在天然的草皮上,都会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

这应该是教育部上述举措的最大利好。因为,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在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盼与焦灼下,中国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过去和日韩相比引以为豪的各种指数指标,早已被日韩的学生超越,现在只剩下体重上的“优势”,窘状难言乐观。

让足球真正走进校园,进而推广到篮球、排球等,可以让孩子们以正当的理由,用应有的时间,在户外的运动中感受体育的乐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才是真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政策。

而这一切,与中国足球的发展本身关系不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足球,会押宝在校园足球身上。教育部重视并正视校园足球,是对过去体育运动的拨乱反正,是在大量的孩子们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之后的幡然醒悟。校园足球没有扛起提升中国足球大旗的责任与义务,更没有拯救中国足球的信心与能力。

中国足球要想真正自我救赎,就必须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各年龄段的“青训体系”,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全国性的各级比赛,帮助孩子们提高足球技能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招募数量庞大的青少年教练员专业教练,建立良好的球探体系。

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好职业与校园足球的“中间地带的工作”,建立孩子们从业余走向职业的桥梁。因为,以学校足球的专业和技术能力,根本就不可能与专业和职业的足球接轨,这也是过去数十年来校园足球中难以成批量涌现足球人才的原因。

教育部本来就是校园足球的主导,他们这次推出的新举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中国足球的一部分,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足球”。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足球,主要是竞技系列的青少年群体、职业足球以及各级国家队。目前,竞技系列的青少年群体主要来自梯队和足校,很难来自真正的校园足球。原因很简单,由于从小得不到专业青训教练的指导,校园的孩子们很难成为真正的职业足球后备人才。这个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

最好的出路,就是让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真正把“提高”的责任重视起来,建立众多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把招募的退役的职业球员和职业教练分散到各个业余足球俱乐部,让业余时间想继续提高的学校里的孩子们,到业余足球俱乐部去训练。久之,才能真正涌现批量的足球后备人才。

所以,我们真正欣慰的,是孩子们终于名正言顺在足球场上玩耍嬉闹了。至于中国足球,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建议:到校园足球的现场看球时,所谓的领导们,请不要装模作样地坐在主席台上,都到场边看。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