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解说:是拐棍,不是皮鞭

合格的足球解说理应是拐棍,需要时拄一下,不需要时可随手丢在一边而不至于碍事。如果做不成拐棍,那至少也不应变成皮鞭——不管你能否接受,都会劈头盖脸地抽将过来。

白天不懂夜的黑(2006)

从懂得看球起,“世界杯”就是熬夜的代名词,我甚至怀疑,有多少中国人是因为世界杯才触及“时差”的概念。

我们熬过了墨西哥,熬过了意大利,熬过了美利坚,熬过了法兰西,阳光照在大西洋两岸,太平洋西岸则沉沦在永远的黑暗里。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国球迷届复一届地与晓月、鸡声为伴。

盼哪,盼哪,好容易到了2002夏,亚洲雄风震天吼,翻身农奴作主人!黄皮肤也过上了日不工作夜不看球的幸福生活。

可是,如你所知,那是迄今为止最让人别扭的一届世界杯。不光是中国队的270分钟不射,不光是法国人和阿根廷人栽在小组赛中,不光是日韩超水平地闯入八强四强,时间,时间是致命的一击。似乎开赛时间和自己家里的钟表一致,世界杯就不是世界杯了。球迷的呐喊声居然应和着窗外的喇叭声响,饭馆的锅铲叮当,小贩的叫卖悠扬,于是那球那人那体育场,反而变得前尘往事一般飘忽,山盟海誓一般虚妄。

这人,有时候真是贱哪。

当日耳曼人一次次扑向哥斯达黎加球门时,四周是无边际的黑。所有熟悉的感觉才猛然回归,熬红的眼圈,浓烈的睡意,大欢喜后的虚脱,还有久违八年的晨熹……这种感觉无须我来定义,从兰波到昆德拉早已重复书写:生活在别处。

这是为什么?

从后殖民的角度,学者们会说,东方人内心深处已被教化得不证自明:现代足球是欧洲人和美洲人的运动,于是世界杯时间只能是他们的时间,只有在他们的钟表里,每一次传停带射,才是“真实”的场景。

别那么苛刻,或者,这只是人类的惰性。太容易得到的不会珍惜,人人都做的事绝无品位。就像金庸小说和星爷电影,一定要在盗版时代的秘密传播,才让人能藉此在人群中找到革命同志。世界杯就像夜生活,天然地挖掘了球迷与伪球迷,青年与老者,狂热与平淡之间的鸿沟。我们依靠眼圈和睡意在凌晨五点的都市街道上邂逅同伴,微笑招呼,假如身上的球衣同色,那便是他乡遇故知的豪华版。

如此说来,世界杯是容不得阳光的。哪怕是法兰克福的阳光。英格兰对巴拉圭那场,阳光就显得太好了,好得让人想打个小盹,喝杯红茶。只有到阿根廷人登场,汉堡的天空黑了,北京的天空黑得更深,那才是属于啤酒和哈欠同在、激动与疲惫共存的时间。终场哨声响起,灯光照亮汉堡的夜空,曙色照亮了我的窗棂。后殖民学者们,这难道不能象征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