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爆发的中国体育产业

倘若电影票房和体育赛事票房的比例,在一个经济相对成熟发达的市场,是1:1.6的大致比例,那么中国体育赛事未来的票房前景,将相当可观。

如果说影视业是“假人秀”,那么体育赛事这样的“真人秀”,市场价值会有何不同?

在“假人秀”和“真人秀”概念范畴里,言必称美国当然不对,但美国这片最成熟的市场,所产生的数字,却很有借鉴意义:2013年,美国本土电影票房总数为110亿美元,而被认为是“真人秀”美国职业体育,同一时间范畴内,票房总收入超过了170亿美元。

类似的数字,如果去到同样成熟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市场进行对比,至少在票房收入这一项上,比例类似,体育赛事的票房收入,都在电影票房的1.6倍到2倍之间。而整个行业收入对比,体育产业体量远在娱乐产业之上,因为票房收入只是体育赛事三大收入来源之一,另外两大收入来源,分别是职业体育赛事的媒体版权收入,以及体育赛事项目的市场经营收入。后两大收入类别,更是近三十年来迅猛增长的部分。

体育不能等同于娱乐,体育产业和娱乐产业也是不同的概念,因为体育在商业属性之外,更有着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属性。然而单就票房收入,中国体育赛事未来的潜力巨大。

同比2013年,中国体育赛事的票房收入是多少,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能统计的数据,只是来自中超、CBA、中网及其他网球赛事、部分高尔夫和赛车赛事等等。欧迅体育营销公司CEO朱晓东先生和我交流时,认为这部分收入恐怕连3亿美元都到不了。

起点低并不是坏事,因为对比美国电影票房,中国电影票房2013年的官方数字,已经达到了217.69亿人民币,大约在36亿美元上下,相当于美国本土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倘若电影票房和体育赛事票房的比例,在一个经济相对成熟发达的市场,是1:1.6的大致比例,那么中国体育赛事未来的票房前景,将相当可观。

有很多基础性的因素,会让画面不那么完美:中国体育要期待短期内年度票房收入达到36亿美元,都是过于乐观的估量,因为社会进步和富裕程度,定义着社会成员对于运动化生活方式的重视,只有更多人参与运动,市场才可能产生更多运动相关的消费。同样的逻辑顺序下,更多的消费才可能出现在体育赛事上。

所以中国体育赛事的票房收入,呈几何数字增长,会很快成为事实——国务院于2014年9月2日的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这便是宏观大局上,对体育赛事发展的极大促进。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涉及到体育产业多个层面,赛事申办流程松绑,势必会帮助更多赛事的萌芽生根。

然而过于乐观期待体育产业一夜之间成为金矿,会不够务实。运动化生活方式,不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即便有了政府大力推导,也有公众舆论的呼吁引导,进入到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时间,也需要生活方式的积累。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更接近于传统儒家所言之“礼”,这不是一种礼节,而是一种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通过肌体投入和实践,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超越。一个刚刚“仓廪实”的社会,马上就要转入“知礼节”的模式,殊为不易。美国社会真正进入普遍性的运动化生活模式,也是在二战之后,北美四大体育联盟,就是在这样优化了的大环境中,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真正起步。欧洲情况和美国相比,大同小异。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精神,更是一种环境优化,以及发展方向的指引。具体操作环节上,简化易化流程,是帮助赛事发展的加速配方。只是各种不同赛事的成功,仍然需要与政府的密切配合。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便是如此,任何一项赛事,不论老龄钓鱼,还是亲子趣味游戏,稍有规模,必须要得到公安等诸多部门支持允许,体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以及报备,未必是最重要的。

由是对于赛事经营者而言,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赛事的品质、对于中国体育人群的吸引力、能否深度结合中国体育人群的参与可能。只有这样的赛事,才具备快速起步、长久成功的基因。票房一旦具备规模,媒体版权和市场经营,都会进入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看,国务院的指引,面向的是一个运动生活方式的广阔未来。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