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段世杰关于足球退步的谬论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刻”剖析了中国足球成绩退步、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为中国足球把脉诊断揪病根的同时,开出了相关的“药方”。其中,有很多谬论,本文逐

驳段世杰关于足球退步的谬论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刻”剖析了中国足球成绩退步、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为中国足球把脉诊断揪病根的同时,开出了相关的“药方”。其中,有很多谬论,本文逐一反驳。

1、但是,足球是精神文化产品,不是物质产品。如果是物质产品,我们可以指定标准,规范生产线,产品自身不会发生变化。

批驳:段世杰委员把足球定性为精神文化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本身就是一种谬论。足球涵盖的因素众多,从个体的球员、教练到整支的队伍,到比赛本身以及围绕比赛展开的技术、意识、精神意志等等,既有精神文化层面的产物,也有物质的产物,是一个混合体。比如,在训练和比赛中展现的意识、精神毅力、信仰等等,属于精神文化产品。但是,场上的11个球员就是一台机器,他们在90分钟的每一次触球、配合、追逐、拦截等等,制造了一场比赛。比赛具有精神文化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

而且,对于足球而言,无论是从小培养,还是训练以及比赛等等,都有各自的标准与规律。具体到职业足球而言,中国足协制定了《职业俱乐部准入标准》、《职业联赛规程》、《教练员持证制度》、《纪律处罚准则》、《转会规定》、《仲裁规定》等众多的行业标准与规定,目的就是为了规范职业联赛本身。你可以说不完善,但是不能说没有标准。

段委员的这段发言,充分表明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领导根本就不懂足球,更不懂职业足球,也不懂什么是市场足球。过去几十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一直是职业足球发展的绊脚石,作为前任领导,在不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少谈外行话。

2、现在,我们的球员一天练多长时间?是不是尽全力了?20多年前,国家队球员一年才拿2000块钱,但从早到晚练得很辛苦。现在的球员薪水涨了多少倍,但大家的付出怎么样?

批驳:一看就是沉浸在过去的“三从一大”原则中,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从严、从重、从实战出发、大运量”这个“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时候,采取的一刀切,不管什么项目,都要求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但是,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律,像足球比赛,不是仅仅靠大运动量、长时间训练就能踢好的。

过去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干涉下,81/82年国奥队、85/6年国奥队都曾经进行“魔鬼训练”,并且实施非常著名的“圈养”,结果球队伤兵满营,精神崩溃,还未参战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局面。这一切都是总局领导插手球队,要求“三从一大”的恶果。

实际上,足球讲究的是科学训练。职业足球,职业教练员和他的团队懂得如何训练自己的队伍,清楚什么事合理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以及运动密度,更注重从实战出发。但是,总局的人不懂职业体育尤其是职业足球,所以一直秉承过去落后的观念。如果足球水平靠的是训练时间长短的话,中国足球早就腾飞了。

至于几十年前国家队队员一年才2000元的问题,本身不值得一驳。请问段委员,您几十年前的薪水是多少,现在的退休工资又是多少?!

3、比如,国足如果在体育总局的院子里住,现在吃饭都抬不起头,因为名次不好!

批驳:看到这句结论,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当下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低下,价值评判体系失衡了。贵为副部级干部,张口就用成绩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抬起头,整个行业必然会造就这样的不良风气。正是这样的谬论,当运动员获得冠军先说感谢自己的父母,没有先说感谢国家的时候,总局的领导就不爽了。父母给了生命,这是最重要的基点,先说感谢父母有什么错?!

按照段委员的理论,在学校里名次不好的学生,只能低着头走路了?在单位里,成绩不如同事的人,都低头寻找钱包了?……..这样的论调,和社会上用钱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心一样低劣。

4、1992年之前,中国足球在亚洲成绩还很好,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成绩反倒更差了。而那些没有改革的项目,比如大部分奥运会项目,还是沿用举国体制,到现在反而成绩提高了不少。

批驳:典型的“奥运至上”、“金牌至上”下的思维。此前,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完国家体育总局之后,在反馈的意见中严厉批评了“金牌至上”思维,段委员可能是因为退休了,没有看到反馈意见,所以还死抱着“奥运至上”、“金牌至上”的大腿不放。

20多年过去了,中国足球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因为市场化,而是因为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亚洲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足球,他们的进步都超越了中国足球。这方面有诸多的因素,但是核心的原因不是市场化造成了中国足球的成绩不好。如果非要找病根的话,总局频繁插手干涉中国足协的工作,让中国足协沦落为总局的一个“执行机构”,外行领导内行,这比市场化的因素大多了。

中国女足,过去是世界足坛的一流球队,取得过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亚军,“铿锵玫瑰”激荡人心,美名远扬。但是,现在,中国女足已经沦落到了二三流的地步。为何?女足没有实现市场化,真正的原因是其他国家过去很长时间里根本就不重视女足,我们凭借举国体制下的专业优势,在世界足坛占据高位。当其他国家开始重视足球之后,贫瘠的女足环境就制约中国女足的发展。在别人进步的时候,中国女足不进就是退步。

段委员说那些还没有改革的奥运项目,沿用举国体制,到现在反而成绩提高了不少。在目前的形势下,还能如此崇拜举国体制下的奥运战略,勇气实在可嘉。现在,为什么会诟病举国体制下的“奥运战略”,就是因为奥运战略崇尚“金牌至上”,不是为了一个项目的发展,而是为了一个项目能够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所以,国家花费巨大的财政资金,只是为了能够拿到金牌,而不是为了能够掀起群众体育的热潮。在金牌的光环下,这些奥运会项目并没有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更没有形成更大的群众基础。

而且,总局花大力气高投入的很多项目,都属于冷门,其他国家根本就不重视,所以才有所谓的进步。

比如我们在跳水、举重、赛艇、射箭、射击等项目上拿了无数的金牌,但是,这些项目的群众基础呢?不能再像以往用金牌和名次和衡量一个项目的地位,而是要从普及的程度去评判。

5、现在的普遍问题是球员后备力量不足,青少年运动员选拔不上来。像乒乓球,随便拉出个年轻运动员就行,而足球没那么多队员,全国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萎缩。20多年前,各级体委选拔年轻运动员,选拔分一二三线队员,现在都找现成的,不愿意多培养两级运动员。

批驳:我发现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们总拿乒乓球说事,您用自己举国体制下的优势项目,和人家的弱势项目甚至没什么人玩的项目去对比,有什么意义?你怎么不去和NBA、拳击、橄榄球、冰球等做比较?

过去体委设立的体工队中,足球有一二三线队员,而绝大多数的职业俱乐部也都有三级以上的梯队,不少俱乐部早就有了五线队甚至是七级梯队。但是,有了梯队,不一定就能完全满足本队的需要,所以很多俱乐部还是要到其他俱乐部挖人。如果相互之间不挖人的话,那转会市场就是一潭死水,或者根本就没有转会了。

不是俱乐部不愿意培养,而是俱乐部根据球队的需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通过买人完成自己的拼图,世界上所有的豪门都是这样完成的(至于段委员关于外援的说法,在这里懒得批驳了)。

另外,我奉劝管理层,不要再提中国足球的人口不多。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过去和现在乃至将来,中国足球所说的“足球人口”,指的是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专业足球人口”,没有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业余足球计算进来。中国足协和地方协会在这方面严重失职,也造成了中国足球人口只有7000人或者3万人的假象,这是在为各级国家队的失利找借口。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