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灵活的掌控“强关系”和“弱关系”,核心是你有什么价值?
【杨健介绍】
常被人称呼杨老师,最早的一拨80后。是当过老师,后来投身IT。曾在微软做过六年顾问,现致力于自商业业态研究。挂在嘴边的话:接地气,有格局。
======正文开始======
晚上冒泡的小文一发出,有好多小伙伴在后台和微信上问“弱关系该怎么理解?”。
打个比方,两个铁哥们去东莞洗了次桑拿,被逮了。他俩是“强关系”。而他俩的家里托人把他俩捞出来,托的人跟他俩是“弱关系”。
别笑。
事实上,工作生活中用微信常联系的人是“强关系”,强关系圈子会高度同质化。这就是人们常会发现,认识的人圈内的人都认识。
所以,讲到弱关系会更有价值。这背后的意思是,跨界才是生产力。
已经很难想象,在移动互联网讲求“连接”、“在线”、“垂直”的特质下,指望“强关系”来创新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东方人的思维习惯里对“关系”有种特殊的青睐。常会把“关系”和“人脉”混谈。大量的“关系”囤积,却丢失了真有价值的“人脉”。
这就好比,下载收藏了大量电子书或各种资料,真到用的时候,却发现还得到网络上再寻找。
如果再讲的深一些。要想灵活的掌控“强关系”和“弱关系”,核心是你有什么价值?
如果你的价值对圈内圈外来讲是独一无二的,那么甭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能转换为你的“人脉”。
否则,即使认识了很多位高权重的人,也没有一丁点的用途。
李嘉诚会跟与他见面的每一位拜访者递送名片,那只是仁者的姿态。如果你没有学他深厚的商业底蕴,也许只能永远做山脚下的衬托。
所以呢,凡是依托“强关系”理论,在社交软件上疯狂的各种尝试可能都徒劳,因为存在逻辑有问题。这也就是很多SNS玩法只火一阵的原因。人一走,茶凉的比冰冻还快。
最后,推荐一篇文章《近亲不如远邻:最关键的人脉是不熟的朋友》,以佐证我上面讲的。
原载于果壳网。原作者是同人于野,物理学博士。原文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338387/
======正文结束======
我的微信号是:yangjian1757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