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生代移民访谈故事之三

第三个故事 一个北方女人和她的快餐厅

讲述人:陶短房&青溪

上礼拜打车的时候,和旁边的小朋友聊起三联书店24小时营业,没有想到,司机师傅竟热情地搭讪。他说那儿的咖啡馆也会一起通宵开门,“但有的书不能随便带进去,否则弄脏了可不成。”

话题就这么扯开去,司机和我们分享了他治疗失眠的方法,读古兰经,还是那种生翻过来的没有经过任何诠释的版本。“我不能读历史和传记类,那会阅读越兴奋。哲学我最怕,读一会儿就睏。”末了,我们还一起讨论了上学的时候,如何躲开家长的监督狂看小说。

爱看书的司机师傅说话不紧不慢的,可惜我没录下来,就是录下来也不成,因为你看不到他的样子。他的谈吐让我第一次希望这趟车能再坐一会儿。

其 实,在北京遇到这么文绉绉的出租车侃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反正我是这么认为。对于自身不相信的事儿,你总能找到一万个理由来拒绝,所以我最讨厌那个论 调,说中国人地铁里不看书,是因为太挤。高铁上总不挤,星巴克里人也没那么多,不是也没人看书。上一次我坐高铁,旁边两个好像是学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三 同时掏出书来看,我顿时觉得整节车厢都发出了一道亮光。

好吧,其实比作闪电更合适,因为旁边那位看了五分钟之后就昏睡了过去。我现在读书也 很难集中精力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少。有一天,翻到一本小学时候看的书,是老爸奖给我的,上面还有他写的字儿。当时挺感慨的,小时候能看的书太少了,所以一 到暑假,就无聊地不知道干什么。我曾为此给《小朋友》杂志的知心姐姐写过信,姐姐真的回信了,其中有个建议就是读书。

我把小时候的这本书翻 拍贴到instagram上,底下蹿出一个留言:阿姨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然后就有人开始+1,+1的应和。后来我把那张照片删了,也不是有什 么不开心(哼,当然不开心)。这事儿让我充分发现,社交网站里的大多数反馈都是从己出发,而且还有一种“没话找话”的感觉,就好像从洞里钻出来的老鼠,唧 唧歪歪总得碰个头,吃了嘛?吃嘛了……早安,午安,晚安,明儿见。

不太熟的人之间,除了谈天气与饮食,还能说什么?当然,还有一样附带的功 能:治疗孤独寂寞以及抑郁。我曾扒拉出自己以前的一个社交账号,看完吓一跳,天冷了,就阴郁,天晴了,就开心。其实跳上去说这些话,无非就是求安慰。有意 思嘛,哼,春夏秋冬都来一回之后,你就要被喊打了。

社交网站上仿佛堆满了信息,但最盛产的还是日常情绪的排泄物。不能否定那里面也有真知灼见,但你遇到别人扔出垃圾的比率恐怕要更大一些。究竟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竟然乐于废物的交换?

有个哥们,好多年没见了,以前到上海去见他,一块儿从地铁站里往外钻,正巧碰到季风书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进去,然后我目睹他如同买菜一样迅速摘出几本书,哐当一下就扔到我手里。那意思是说,干点儿什么不好,赶紧回家看书去。

要是你把书店当成朋友圈,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其实本来就是,从你往门口迈进去的那一刹那,就各种人在和你说话。所以,我的苦恼是患有严重的图书馆和书店综合症,每每呆在这些地方,我就跟喝了一杯浓咖啡一样兴奋,手心冒汗,内心嘀咕着,怎么办,怎么办,到底该去和谁聊聊呢?

哎,真挺悲伤的。以前穷嘛,买本书挺不容易,现在再也不为买不起书的事儿操心了,但又没时间看书。(该打!该打!这都是借口)

其实早就有小朋友私下里批评我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窄。这话当年传到我耳朵里,让我感到害臊,其实到现在,我也依然为自己读书太少而感到羞愧。所以,这里定义为教室,也是这个意思,是一块儿学习的地方。

读书会让人很不一样,前段时间学校里的小朋友都在疯狂地写论文,那些研究“真问题”的,也就真正去看了一些书,我发现他们说的话顿时也大不一样。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言谈让我非常想和他们交流。

社交网站百千不利,但如同镜子一样,能照到我们自身的缺陷,这其实也是功德。昨儿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冒了个小泡,心思立刻就别识破:“你这儿是在刷存在感呢!”

阅读和写作,才是让人产生存在感的最佳方式。

(题图为纽约公共图书馆:April 1944, photo by Alfred Eisenstaedt)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