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 — 泡在面里的青春

我们看《泡面》,并不是因为它拍的多好看,而是借着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

我的母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一的几个师弟们做了一个短片《舌尖上的宿舍-泡面》,原本只是一个戏仿之作,没想到短短一天,在视频网站竞达到50万的点击量,而且连续几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都在被这个视频的转发刷屏,这么“低劣”的制作居然取得这么高的关注,也算创记录了吧。

因为我算是有参与过《舌尖2》的拍摄,又是本校师兄,同学们请我来点评,我便仔细看了一遍,既然是自家人,我便不说客气话,希望能说些有用的。

看过视频的第一个印象其实就是“低劣的模仿”,不管是片头、配乐还是解说词,其实基本都是原封不动的复制,摄影和表演是原创,但其实离专业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然,作为大一的学生,这些都不是问题。你们还有很多时间去学习。

但一个这样不专业的“习作”怎么就成了一个受到社会如此关注的传播话题了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其实整个片子的成功就基于一点,他们成功的选择了“泡面”。

不知道现在怎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泡面也不是每天都能消费得起的,通常作为宵夜出现,一个人泡了面,后面一堆人跟着,“你们吃面,我喝口汤就行……”;我的上铺,很有生意头脑的朱忠兵好像从大二开始就进货在宿舍里卖东西,卖的就是方便面……

大概每个人都有和泡面有关的记忆,而这记忆通常发生在校园,所以,自然而然的,泡面就和每个人的青春有关。我们看《泡面》,并不是因为它拍的多好看,而是借着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我想,这是《泡面》火爆的真实原因吧。

即使你没有上过大学,那可能住过中学的集体宿舍,或者在建筑工地,在春运的火车站,甚至在马尔代夫的豪华酒店……能找出一个没有吃过泡面的中国人吗?

如此说来,泡面竟然是一个可以勾起所有中国人记忆的钥匙,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这样的载体好像还真不多见。

《舌尖》当然不会选择《泡面》这个题材,但是《泡面》的成功不就是《舌尖》本身的成功秘诀吗?我们讲的不光是食物本身,而是把美食当成一个味觉密码,带出每个人的乡愁和回忆,讲述中国人的家长里短、生生不息吗?

这是《舌尖》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最大的突破,也是赢得如此欢迎的最大秘诀。但是,《舌尖》的成功又远不止于此,从一个宏观的概念到一部制作精良的系列纪录 片,这中间的距离难以计算,从每一个选题的筛选、角色的确定、镜头的设计到解说词的修改、音乐的创作、剪辑的取舍、配音的感觉……成功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无数的细节

这也是我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在祝贺你们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之余,忘掉这些,仅仅把这些荣誉当成动力,因为在通往真正成功的道路上,还有太多坎坷,还需要多吃几碗泡面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