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洗脑了吗?

无节制的扩大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不仅模糊了其功能界定,也在消解着它原本十分明确的道德含义;上述种种活动,确实都利用了人类某些共同心理机制,对目标个体的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操纵,可是,许多历来被视为良性的

夺刀考生

出品:徐达内.COM

(2014.06.09)

高考结束了,可关于高考的话题,还在热议中。

开考前一天,网易另一面专题即发出预警,宣告接下来两天的新闻:

预测一:忘带准考证,各路人士爱心接力,最后一刻送到手;

预测二:路遇堵车,送考司机不惜一路闯红灯,最后酌情免罚;

预测三:迟到被拒入场,考生家长一度下跪求情却仍是悲剧;

预测四:拦车封路,家长自组铁壁人墙,只为扼杀一切噪音;

预测五:“善意的谎言”,考生走出考场才知亲人已去世的真相;

预测六:特殊考场,伤病缠身的考生不顾劝阻,毅然坚持考试;

预测七:高考钉子户,屡考屡不中的大龄考生们坚持要圆梦;

预测八:媒体纷纷预测高考新闻,再坐等最终应验;

果然如其预测一般,在这场全民大赶考中,那些似曾相识桥段再次频繁出现,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总有些难以预料的意外。

高中生夺刀救人无缘高考,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这是如论如何都无法预测的小概率事件。

6月7日,高考第一天,上午第一科开考一小时后,新华社即发出电稿《“最美考生”夺刀斗凶受伤憾失高考,“道德考试”获满分各界努力圆其大学梦》,介绍一桩发生于5月31日下午的见义勇为事件:“6月6日晚,高考前夜,记者在宜春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柳艳兵...头部受伤后,柳艳兵觉得自己记忆力有些衰退,至今也不能完全回忆起5月31日下午发生的一切。‘感觉是一场噩梦,一觉醒来就躺在这里了。’”

回忆现场的任务落到了柳艳兵同学易政勇肩上,据其描述:“当时,他们正乘坐中巴车从宜春市区前往袁州区洪塘镇,车上人坐满了乘客。当车行驶到三阳长村路段时,易政勇后背突然被人砍了一刀,当他用手回挡时,手臂又被砍了一刀——一个突发事件让人猝不及防:一个本地年轻男子手持菜刀,疯狂地砍向周围的乘客。此时柳艳兵的头部和肩部被各砍了一刀。在歹徒继续行凶之时,柳艳兵只身冲上前去,夺下了歹徒手中的菜刀,并放到驾驶室前窗台上,又马上转身将歹徒压倒在地。”

新华社稍后连续刊发多条稿件以及多幅图片,及至当天下午就有消息回馈,“两所高校愿助其上大学”:“新华社记者6日从南昌大学获悉,学校表示愿意全力帮助这名学生圆大学梦。”央视傍晚的新闻联播,亦是特意为柳艳兵留足三分钟,武汉晚报对此表示“钦佩和感动”:“在一则高考新闻后,以将近3分钟的时长,突出报道了宜春2名高三学生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事迹。记者注意到,《新闻联播》播放了事发时的车载视频,画面清晰地展现了柳艳兵与歹徒搏斗并夺刀的瞬间,令人钦佩和感动。《新闻联播》中还提到,针对江西宜春2名高三学生勇斗歹徒身负重伤一事,教育部已经委托江西省教育厅专门前往看望慰问见义勇为的2名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表示高度赞赏,希望他们安心治疗,祝福他们早日康复。”

午夜时分新华社电稿予以确认,“教育部门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7日,宜春市综治委已正式授予‘夺刀少年’柳艳兵‘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西省教育厅证实,教育部对柳艳兵及其同学易政勇的行为表示赞赏,并表示待他们身体康复后,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

更隆重的一次加冕在次日到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出题为《答卷》的图片为少年点赞:“6月7日高考进行,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艳兵却头缠纱布躺在病床上,不能参加高考,实际上他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

山东招远血案的惨叫声犹在耳畔,少年的见义勇为让舆论五味杂陈。

北京青年报今日之论要解析“夺刀考生上头版的导向价值”:“就像山东招远的悲剧,人们以各种理由眼睁睁看着一个女子被打死。但在客运班车上,一个高中生却挺身而出,他忘记了自己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不能出一点差错,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高中生,可能受到伤害,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这种站出来的姿态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如果招远惨案发生时,有哪怕一个人像这个高中生一样站出来,那个被打的女子就不一定会死去。可遗憾的是,当孤岛心态占据人们内心时,有多少人还会觉得自己是个社会人,自己的肩上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心存体恤的长江日报社评对单独考试有担忧,“即使两位同学的身体在短时间内康复了,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能不能保证呢”,于是这篇今日获凤凰网首页推荐之论建议“何不为江西救人考生破个例”:“何不以此为契机,明确分数之外的,其他需要肯定的人才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无条件保送他们,也不能说是损害公平的。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学校主动联系他们,愿意将其招入学校,作为学校对人才的自由认定、自主招生的一部分,相关教育部门要做的,实际只是结合学生意愿,配合招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是否应当破例交锋所在,重庆时报要与长江日报当面一辩:“沸腾民意下,任何异议,都显得不合时宜,都难免遭遇口水淋漓。但我还是要保留自己的意见。英雄归来,囊括一切的时代,早就不复存在,用大学梦来犒赏少年英雄,在讲求公平的文明时代,未免浮浅。”

接过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的话头,钱江晚报作者付瑞生自问自答,“道德情操的评价何以不能制度化”:“‘夺刀考生’恰恰在提醒我们,道德情操的评价何以不能制度化?或者说,素质教育何以不能制度化...如果不是一考定终身,一年可以多次高考,何必需要‘补考’?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化,那么道德和素质自然会纳入面试环节,何来需要‘保送’...正是因为道德和素质的考量一直未制度化,才形成了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病。”

仿佛又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

对于保送或加分的奖励方式,腾讯今日话题态度亦有保留,不过论证的角度有所不同:“以保送加分等对学生见义勇为进行鼓励,有可能会将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推向险境...而另一方面,对见义勇为等品行的嘉奖也会妨碍高考的公平性,甚至滋生新的寻租。”

责编张春续在文末结语语重心长:“奖励见义勇为的英雄是应该的,如何奖励见义勇为的未成年人则有待商榷,但若将见义勇为与高考捆绑,显然是不恰当的。进一步说,奢望以高考重奖未成年人树立见义勇为的‘模范典型’,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而超出能力范围的施救行为还会让不少孩子受害。”

眼见讨论莫衷一是,环球时报社评给出建议,“让具体的大学和他们沟通吧”:“我们切不可把自己绕晕,偏离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决不让见义勇为的人吃亏...我们希望社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两名学生的高考出路,让具体的大学和他们沟通吧,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如果能予两个学生方便,帮他们早日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这是好事。”

根据中国广播网最新消息,在今日午后的2014年招生信息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似乎有意抛出橄榄枝:“对于今年江西省的见义勇为考生柳艳兵同学,清华大学已主动联系了其高中母校,若他在参加高考补考后,有意向报考清华,那么清华大学将会积极地为他提供帮助。”

(媒体札记完全版本仅在徐达内小报APP内第一时间发布,iPhone/iPad及Android版本均已上线,互相通用订阅账号。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徐达内小报”、“媒体札记”,新浪微博“徐达内小报”,腾讯微博“媒体札记”。)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