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广告模式本身没问题

从呱呱落地,每个人都带着一颗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生活的小趣味也便源发于此。回归商业领域,一颗好奇心常常是诸位商界大咖开启梦想的金钥匙,商机也往往由此挖掘。今天,《第一财经周刊》前总编伊险峰携新媒体项

自我介绍:好奇心日报,ID: qdailycom。报道新闻、商业和生活方式。我们有一个网站:www.qdaily.com,苹果 iOS 和 Android 版也已经上线。

受访人:伊险峰,好奇心日报联合创始人。

要挑战读者的偏见,而不是强化

1、榜妹带了无数颗“好奇心”来见伊总。第一个好奇,为什么叫“好奇心日报”?英文名Qdaily 的Q是指question吗?为什么不是C(curiosity)?自我介绍中说不太“十万个为什么”,那你们的定位是什么?

伊险峰:Q 就是 curiosity,因为读起来是这样,也更好听。

至于“好奇心”这个名字,《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亨利·卢斯有过如此诠释:聪明人对所有领域——从政治到艺术,从宗教到技术——的新闻都有好奇心。所以我觉得对好奇心的解读就是,“为读者展示各种话题,不断拓宽而非缩小他们的兴趣范围;为读者提供的想法和观点是要挑战他们的偏见,而不是仅仅去强化读者已有的想法和观点”。

从定位而言,好奇心日报还是一个媒体,我们不做平台,暂时也不会去想社交属性之类的事,就是一个让人看最有价值商业新闻的地方。我们想做普通人会关心的商业新闻,“跟你有关”。

2、从报道上看到“好奇心日报”被视为“脱胎于'第一财经周刊'的新媒体项目”,而说起“新媒体”其实是有点抽象的,您对“新媒体”怎么看?又怎么看“传统媒体转型”这个问题?

伊险峰:媒体本身并不抽象。如果你认为媒体有内容生产这个环节,那就要做好内容,这是个很实在的东西。媒体就应该带着自己有价值的内容给你的受众,他们在哪里,你就去哪里。

我觉得我们作为新媒体,自身的受众更矜持,不会被朋友圈里的信息局限住。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就是他的全部信息来源,那这个人的世界就被他的“朋友”圈住了。

当然,不管媒体怎么变化,它的本质都是传递信息。但是一个人看的信息多,不代表他占有更多信息的价值。信息碎片化只会导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只要有信息不对称,媒体就有价值,因为它就是消弥不对称的。

3、“好奇心日报”现阶段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新媒体战略的?微信公众号在此之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什么微信不加“V”?

伊险峰:好奇心日报就是做媒体,无所谓新旧,把好的内容给受众,这就是最重要的战略了吧。事实上,大部分媒体的初衷都应该是这样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变化。比如有人说“尽管整天遭受信息轰炸,但可悲的是,人们的消息并不灵通……”你感觉这是在说现在的互联网吗?实际上不是,这还是亨利·卢斯说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 1923 年。

关于加V,不是故意不加的,好像是还没认证完。这是个复杂的体系,我们自己也还没弄明白。

我们不会逼着用户跳转App

4、从榜妹和身边的小伙伴来看,大家对网站都是给32个赞!网站已经运营得非常好,那该如何在微信端保持自己的优势?微信端本身又需要怎样不同的运营技巧?

伊险峰:微信上有我们的读者,而且有些人只在微信公众号上看我们的东西,虽然有那么一点遗憾——更好看的网站和 App 的内容没有看到,但他们也是我们的读者。我们不会把好内容给阉割掉然后逼着用户跳转到 App 上,媒体本来就是为受众提供服务的,先为别人提供方便,然后网站或App又有更好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前往网站或下载客户端。

我觉得优质内容还是保持微信端优势或者运营的核心所在。技巧还在探索和学习中,但总的来说还是要靠内容。

5、榜妹观察到一些传统媒体都在发布专属微信的内容,“好奇心日报”的微信发布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站吗?每日微信发布的文章怎么挑选?

伊险峰:我们不会做专属微信的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貌似也不需要有专属内容。

我们一般来说都是挑更好的东西给微信读者。

6、看到你们很多文章都是原创,但很多新媒体都主要采用转载形式,会觉得吃亏了吗?

伊险峰:我们的文章经常被转载,转载只要没有版权问题就挺好,分享是好事。

7、榜妹在微信上看到你们好像只有“这个设计了不起之今日最佳”和“万物简史”两个固定的栏目,其他的长文章通常是没有特别分类的,这种特征会造成粉丝的粘性降低吗?你们哪一类文章具有较高的阅读量和赞?

伊险峰:事实上,我们不太强调某类文章的粉丝,好奇心的核心读者注重的是这个网站、App 或者公众号的整体价值。好奇心的内容覆盖比较广,从营销、科技、设计、生活方式到时尚,浏览一遍你就基本知道今天商业世界的有意思的变化都有什么,如果只想追类似“这个设计了不起”这样的栏目,我们在App里也特别做了入口。

内容上,新闻性的文章,尤其是带有解释性的报道会更吸引人。我们的文章一般来说都不短,有的还非常长,但是实验下来文章的打开率都在10%~15%以上吧,按徐达内的说法,这是一个挺高的比例了?

8、你们的网站设有“生活研究所”,看起来是个人气不错的话题论坛,有没有想过嫁接到微信平台上形成“微社区”?

伊险峰:生活研究所未来会更丰富一些,它会是一个有调查问卷、评测产品和生活里各种事情报告的集合。在 App 里会看到整体的样子,未来也可能会在微社区里出现吧。

9、榜妹留意到网站和微信都有来自《纽约时报》授权的内容,这是怎样的合作方式?看到有人吐槽说你们也只是发他们的一些“风月消息”,你怎么解释?

伊险峰:我们购买了《纽约时报》的一部分版权文章,作为商业媒体,我们只购买了商业方面的相关内容,它们有一些很好的商业报道。商业从来不是风月。如果要看时政方面的东西,你可以翻墙去看英文版。

传统不一定是用来颠覆的

10、#标配问题#现在的小伙伴们都很有好奇心,那么关注你们的粉丝已经达到多少了?有没有粉丝激增的经历?

伊险峰:微信粉丝目前4万差一点,除了刚出道的时候因为报道老罗和锤子猛涨过一发,没有粉丝激增的经历,也没做过推广,它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地到了这个数。榜妹访过之后应该会有激增吧。

11、在离开《第一财经周刊》之前的一期卷首语里,您提到这本杂志“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再要往上做加法就很难了”。所以,对媒体而言,单纯卖广告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那么,好奇心日报本身现在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吗?

伊险峰:我的意思是,之前的商业模式没有错,但传统媒体的载体可能有了问题。对媒体而言,我现在想到的还是很简单的很传统的商业模式:我们生产内容,建立起来自己的读者和受众队伍,然后,他们的价值被认可的程度决定了广告经营的结果。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一个上百年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广告。 这个商业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所以为了颠覆它而颠覆它的做法会有点幼稚。

对这个世界不要有成见

12、榜妹最好(hua)奇(chi)的问题来了,你们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有几个小伙伴啊?都是神马“工种”?再帮闺蜜加问:现在你们还缺小伙伴吗?什么样的小伙伴比较容易成为你们团队一员?

伊险峰:我们现在有不到三十个人,其中有二十几个都是做内容的。技术有一个小团队,市场部门刚刚开始组建,未来可能同样很重要的广告部门还没开始组建。

我们很需要人。内容、技术和市场是现在最需要的。我们欢迎有好奇心的人,具体条件我们内部也讨论过。其实,我们对人的要求,尤其是采编人员的要求挺高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肯为自己的技能成长花费时间。我们喜欢有成长性的人,另外就是对这个世界没有成见。

13、榜妹知道您领衔创办了《第一财经周刊》,而刚刚上线的“界面”项目也是由很多一财人参与运营的,您现在又是“好奇心日报”的老大,可以谈谈您对界面和好奇心日报两家媒体的看法吗?

伊险峰:界面是国有企业,我们是民营公司,不好比的。这也是我和它们最大的不同吧。

14、参与一下我们的新推环节【喊话新媒体排行榜的下一个受访者】吧,你可以霸气邀请“竞争对手账号”接受采访,当然,也可以将“友情账号”推荐给我们,前提一条:要有影响力、有口碑的账号!

伊险峰:我比较喜欢凤凰财知道。

15、好奇心到达终点。快甩照片揭开你们的美颜真面目吧!

伊险峰:团队小成员的文艺四人照。

谢谢好奇心日报(ID: qdailycom)接受榜妹采访!

也欢迎大家添加榜妹的个人微信(ID: madnnnn),拉你加入群英荟萃的微信运营交流群,各种玩法根本停不下来!

热门文章HOT NEWS